面向切面与语用接受度

第八章 面向切面与语用接受度

本书引入计算机科学的耦合概念,是为了探究同一范畴构式,在情境切面是以何种功能变量来实现控制和调用的(参见第一章第二节)。实际上,在第七章中,本书就已展开基于社会规约性认知的,说话人就构式语义凸显度和语用接受度进行在线控制的论述,这是一种建立在说话人发话动因基础上的语用解析。随着从言者单一视角向言者、听者的互动视角延伸,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照成了本书所关注的另一要点。举例说明,沈家煊、王冬梅(2000)曾指出,心理动词不适合用宾体做参照体,比如“小说的理解”“事情的回忆”,但如果提高宾体“小说”和“事情”的可及度,那么情形就会有所变化。例如:

(1)那本小说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

(2)那些事情的回忆总带给我快乐。

如例(1)和例(2)所示,随着名词信息度的提高,宾体的可及度同步提高,从说话人的认知心理出发,“N 的V”的语义凸显度和语用接受度也就有了提升,这就说明语境是可以用来改变事物或概念凸显度的。沈家煊、王冬梅(2000)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听话人有将注意力集中于显著事物的自然倾向;二是要让听话人能够识别指称对象。在此观点基础上,本书认为,若将语用接受度落实于言者和听者的互动维度,那折射出的就是相关构式的可及度与指别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构式基于语言语境的“语义—语用”界面的耦合性。也就是说,当两个语义甚至功能相近的构式通过言者出于关照听者的角度来实现控制和调用时,它们的耦合度是相对低的。

据此,本章首先从引介“可及度”和“指别度”概念着手,辨析汉语“之”和“的”在提高目标指别度上的耦合性。接着,从言者和听者的理解错位出发,梳理理解错位的类型及其带有的跨时空性、过程性和倾向性。最后,以同语复句构式为实例,从同语构式在复句中的语块替换、移位和隐现入手,解析同语复句构式基于提高指别度的功能性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