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自致使构式的原型辨析

一、汉语自致使构式的原型辨析

现代汉语动结式是汉语致使范畴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也是近段时间构式研究的热点。动结式表达了施事通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及使受事得到自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结果,致使力呈现方向如图3-2所示。

图3-2 动结式致使力方向

从学界的普遍共识出发,动结式包含了四个语义角色:致使者、致使方式、被致使者和致使结果。如图3-2所示,X(致使者)通过某种行为动作使Y(被致使者)产生了某种状态变化。比如,“他打碎了杯子”,“他”(致使者)通过“打”(致使方式)导致“杯子”(被致使者)“碎了”(致使结果)。需要指出的是,上述X 和Y 分别代表了主、客两个不同的实体,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他致使构式,可码化为[致使者+致使方式+被致使者+致使结果]。然而,一旦致使者通过某种行为使其自身发生了某种状态变化,语义角色中的致使者和被致使者随即合而为一,致使力的呈现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具体如图3-3所示。

图3-3 自致使力方向

如图3-3所示,i表示同指关系,表明他致使已经转向自致使。比如,“他吃饱了”,“他”(致使者)通过“吃”(致使方式)使其自身(被致使者)“饱了”(致使结果),可码化为[致使者+致使方式+致使者+致使结果]。由此析出自致使构式原型的两个最基本语块:一是主体NP,通常是能够施行自主行为的生命体。二是粘合动结VR,其中的动词V 多为单音节不及物自主动词,比如“哭”“笑”“叫”“喊”“跑”“走”,表示生命体施行的某种自主行为;补语R 多为单音节性质形容词,比如“累”“烦”“腻”“晕”“傻”“呆”,表示生命体出现的某种状态变化,通常是凸显消极义的。例如:

(1)接近文言文的台词,不过百余句,老外们看傻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6月1日]

(2)那阵子她家天天吃面条,爱吃面的一家人都吃腻了。(《人民日报》2016年6月17日)

(3)太空火车一连坐了20多次,冻麻了,转晕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6月7日]

需要指出的是,典型的致使范畴体现的是动作与结果之间基于经验认知的语用因果推理,比如“他打碎了杯子”,“打”这个动作导致“碎了”的结果;而自致使构式是致使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其中的动作和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如例(1)所示,不能简单地说是“看”导致了“傻”,更合理的解释是“看文言文的台词”导致了“傻”。余例解读可类推。因此,此类表述中一般都存在表“过量”的语境信息,比如例(1)中的“文言文的台词”,例(2)中的“天天吃面条”和例(3)中的“一连坐了20多次”。以上现象蕴含了自致使构式有别于其他致使范畴成员的语义特征,即表达了动作和结果之间的过量后果。也就是说,时间、空间或性状域中的某个“量”超出了一般人通常能够承受的范围,其结果是导致生命体在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消极状态。吴为善(2010)认为,这种消极的过量后果并不符合行为生命体主观上的预期,因而凸显的是“非预期的过量后果义”,这反过来又制约了自致使构式的句法表现,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自致使构式的独立成句性差。典型致使构式(比如“他打碎了杯子”)并不强调语境依赖的特点,但自致使构式一般依赖于语境。如例(1)—例(3)所示,自致使构式往往是复句的一个分句,需要语境支撑。

(2)自致使构式无否定形式。典型致使构式通过“VR 了”和“没VR”的对立来形成否定,而自致使构式的“VR”一般没有直接否定形式(用“?”标示)。例如:

(4)那头牛踩坏了不少树苗。(《人民日报》2003年4月3日)

→那头牛没踩坏树苗。

(5)他们已经吓傻了。(《人民日报》1951年2月26日)

→? 他们没吓傻。

究其原因,因为自致使构式陈述的是某种“过量”导致的“后果”,所以否定的语义基础就自然而然地消退了。

(3)自致使构式无可能形式。相较于典型致使构式可形成可能式的情况,自致使构式表达的是“非预期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不存在可能形式。例如:

(6)打碎→打得碎/打不碎[吴为善(2010)用例,下同]

(7)笑傻→*笑得傻/笑不傻

上述现象的原因与自致使构式的构式义有着直接关系:因为“非预期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也就不可能存在可能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