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与语块隐现
2025年10月24日
第四章 面向对象与语块隐现
学界对语块的重视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在1997年系统地提出了“语块理论”(The Chunk Theory),指出语言是由有意义的语块组成的,语块与语块的组合形成了连贯语篇。本书认为,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兼有句法和词汇特征的语言结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已意识到语言产出不是一个受制于句法规则的过程,而是一种理解和产出整体语块的能力。语块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半固定或固定结构。基于上述认识,本章从汉语构式的三个实例分析入手,重点考察汉语构式表层形式上的语块隐现现象,其中包括:第一,以助词“得”的隐现作为现代汉语粘合述补构式和组合述补构式的形式区别,分析在这一表层变化下说话人对语境的主观判断,探究基于功能扩展的承继描写;第二,以“不可”在“非VP不可”构式中的隐现为观测点,从言者和当事人的表达视角切入,探究“非N 不可”“非VP 不可”“非VP”构式及其延伸构式的承继关联;第三,以“说”字隐现考察推理构式“如果”和“如果说”的异同,分析和判断“说”字强制共现与可隐退的组配模式,并得出相关组配的承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