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特征的语体分布差异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因其以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为人们了解语言现象本身提供了一个崭新角度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廖秋忠(1991)指出,由于篇章对句法结构形成的制约、篇章对句式和句式变体形成的制约等是功能语言学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篇章研究成果应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语言教学、信息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但其在理论构建与各种研究角度及其成果的综合和统合还须加强。方梅(2013)继而认为,深化有关篇章对句法结构制约的研究,将不同语体的结构要素与其句法表现相结合的考察是很有必要的。据此,本书将上述理念与研究思路延伸至受语体分布差异压制的构式句法特征。
(一)叙事语体对零形反指形式的语块压制
方梅(2013)的研究指出,句子的语体背景是母语者判定一个句子“能说”或者“不能说”的基础。例如:
(1)愣了半天了。[方梅(2013)用例,下同]
(2)*愣了半天了,他问了句:“曹先生没说我什么?”
(3)愣了半天,他问了句:“曹先生没说我什么?”
(4)愣了半天了,你倒是说句痛快话啊!
(5)? 愣了半天,你倒是说句痛快话啊!
如例(1)所示,对汉语母语者来说,这样的表达是合理的;但当它出现在例(2)中时,表达的合理性就被削弱了(用“*”标示),只有变为例(3)或例(4)才可接受。那为什么“愣了半天了”单可成句,进入复杂句后情况就会有所改变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小句末的“了2”。比较例(2)和例(3),以上两例都是叙事语体,前置小句的主语是零形式,与后置小句的主语“他”同指。作为汉语叙事语体的典型性修饰小句,零形反指形式用于提供时间、处所等背景信息,因而往往表现为依附性小句。作为依附性小句,一旦带上“了2”,小句的修饰性特征即会消失。这就是例(2)不能说而例(3)能说的原因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像例(4)这样的表达实际包含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表述,前置小句“愣了半天了”是叙述,后置小句“你倒是说句痛快话啊”是祈使,因此可以推断以上两个小句各自带有不同的语气,二者之间存在的并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愣了半天了”因此也不是依附性小句,所以带上“了2”是可以接受的。同理,如例(5)所示,若是把依附性小句“了1”的修饰特征与带有祈使语气的小句搭配,其结果也是比较难以接受的(用“?”标示)。由此可见,叙事语体所要求的小句修饰性压制了“了2”小句成为依附性小句的可能性,在形式上表现为“了2”的语块隐现。
(二)语气类型对情态类型的语体压制
从复杂述谓构式的角度出发,叙事语体的小句关系并不是逻辑关系。小句链既有可能是对立关系,也有可能是主次关系,主次关系还有可能是套叠交错的。因此,叙事语体中的条件关系不一定需要关联词语来显示。例如:
(6)病了,他舍不得钱去买药,自己硬挺着。[方梅(2013)用例,下同]
(7)? 确实病了,他舍不得钱去买药,自己硬挺着。
(8)甲:怎么说病就病了? 昨天好好的今天就病得起不来了?
乙:确实病了。他昨天就发低烧了,我没告诉你。
(9)他确实病了,但是他舍不得钱去买药,自己硬挺着。
如例(6)所示,第一个小句“病了”是表条件的依附性小句,其零形主语与第二个小句中的“他”同指。又如例(7)所示,由于“确实”是语气副词,小句一旦带上具有评注意义的“确实”,就成了自足陈述句,比如例(8),其结果较难接受(用“?”标示)。在失去了对后续小句的依附后,组配小句也就失去了成链的必要性。再如例(9)所示,若是一定需要增加语气副词,那就必须添加主语和表对立关系的关联词语以明确小句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体的语气类型对不同的情态类型存在着压制与限制。
(三)说明类语篇排斥主观视角副词的篇章压制
典型的说明类语篇外化于交际场景,以书面语为载体的说明类语篇排斥体现主观视角的副词。例如:
(10)故宫也被称作紫禁城,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方梅(2013)用例,下同]
(11)故宫也被称作紫禁城,建筑非常精美,布局完整统一。
(12)? 故宫也被称作紫禁城,建筑确实精美,布局完整统一。
(13)各位看到了吧,故宫的建设确实精美。
如例(10)和例(11)所示,说明类语篇不排斥添加程度副词“非常”;但如例(12)所示,此类语篇排斥表评价意义的语气副词“确实”;但又如例(13)所示,在互动交际模式下,“确实”又可被添加。究其原因,“确实”的评注义特点使其天然带有言者视角,互动交际模式激活了它基于言者视角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