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模因的语用驱动

一、构式模因的语用驱动

语言模因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形成与生存条件也不尽一致。何自然发现,其中一些语言形式所表征的信息,由于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响应和配合,会通过不同的宿主在原表征基础上产出大量新形式或新内容,并被广泛地复制和传播,这样的语言形式因此成了“强势模因”;反之,另外一些语言形式所表征的信息由于未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而被忽略,或只是在开始阶段被初步表征,这样的语言形式因此成了“弱势模因”。语言模因强弱之分的根源之一在于语言形式所处的“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ecology of the public sphere)。

(一)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语言信息之所以能够产生心理编码并被复制和传播,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信息流传过程中的公共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公共领域生态环境是指社会成员得以共享的空间,这个空间的重要一环是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接触、交际和交流中的话语。何自然(2017)认为,结合汉语模因来理解公共领域生态环境,就是有什么样的生态,就会激活什么样的心理联想,从而表征出与之相适应的汉语信息;随着信息表征的复制、传播,模因形成后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生态环境的扩大或缩小。本书认为,当人们对语言信息的心理编码落实在对构式的控制与调用时,人们会根据公共领域生态环境激活相关构式的构式义,或是引发构式语义及其功能的偏移。例如:

(1)——“我今天去种地了。”

——“种的什么地?”

——“对你的死心塌地!”

如例(1)所示,“种地”的“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属义项③:土地、田地;“死心塌地”的“地”属义项②:陆地。两个义项的错位形成了这则颇为流行的“土味情话”。由此可以窥见,语言信息是通过心理联想表征的话语,在适当的生态环境下就会被激活,甚至被模仿、复制并流传开来。值得关注的是,具有正面意义的汉语模因,可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领域的生态建设与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需要贯彻执行某项上级政策或实施某项措施时,往往需要话语先行、制造舆论、扩大宣传。当前,“一带一路”已逐渐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符合全世界、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建设公共领域生态环境的要求,因而得以成为“强势模因”而被广泛复制与推广。与之相反,具有负面意义的汉语模因,一般会在短暂的表现后迅速消失,比如近几年来一度出现的带有浓重调侃色彩的“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由于具有很强的无厘头性质,已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二)模因触发的动态语境和语用手段

新一代模因论学者迪斯汀(Kate Distin)在《自私的模因》(The Selfish Meme)一书中指出,模因形成的触发因素之一是“模因环境”。人类大脑形成的潜势模因之所以得到适时的复制、传播,是大脑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潜能发挥了作用(Distin,2005:168)。在此基础上,何自然(2017)认为,所谓“模因环境”,是指人类文化进化过程的各种社会生态环境,也就是动态语境,比如社会语境、认知和心理语境、语言语境。除此之外,当然还取决于模因宿主的语用手段。据此,他从“动态语境”和“语用手段”两个方面梳理了汉语语言模因的触发机制,这为本书就某个特定构式开展的触发因素研究提供了丰沃基础(参见本节第二部分“语言构式的社会意象”)。

1.构式触发的动态语境

进一步细分构式触发的动态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情境语境。

语言语境触发的潜势模因往往是人们在话语交际中已存在的、广为流传的诗词、名人语句、常用成语等信息。语言语境触发特定构式的一种典型情况是,说话人在某个特定社会群体已固化心理编码的基础上,为顺应现实生态环境,可通过语块替换激活为这个社会群体所普遍接受的同构异义体。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万水千山‘粽’是情”“豪门夜宴→‘蚝’门夜宴”“一代天骄→一代天‘椒’”。

情境语境触发的潜势模因是某个特定社会群体已经固化了的心理编码的情境信息。在相应生态环境的触发下,相关构式可以由事件本身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触发,也可以由事件的性质、用途、历史或现状导致。情境语境触发的汉语构式往往从情境信息的形式或内容引发、类推出与社会现实有关的话语。同样作为一种典型情况,情境语境的触发也可通过语块替换来完成,以此激活可为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同构异义。比如,“面壁思过→面‘币’思过”“亚历山大→‘压’力山大”。

2.触发构式的语用手段

根据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不是模因本身所为,而是宿主为使模因得以生存与发展刻意所为,宿主必然会对表征信息添加主观态度或联想,因此我们可以从宿主表征信息心理编码时的语用策略(包括所持立场、情感、意图)和表征信息心理编码时激发出的语用联想(包括自身的、社会的)入手,来发掘相关构式被触发的语用手段。

说话人作为语言模因的宿主,总是为了顺应或改变现存环境去表征信息,往往包含了说话人自己对某一特定事件或现象的认识(包括所持立场、情感、意图)。例如:

(2)情人是手表,越漂亮越好;小蜜是怀表,越隐蔽越好;老婆是自动表,不上弦照样跑。[何自然(2017)用例,下同]

(3)年轻人以为教育可以取代经验,年长者以为经验可以取代教育。

如例(2)是说话人(宿主)通过对各类钟表的信息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并以隐喻方式表明当今一些人对待爱情和家庭的生态环境,触发耐人寻味的模因及构式变体;例(3)是说话人(宿主)以对仗的语用修辞方式顺应某种社会生态,旨在引发群体性的警戒和深思。

语用联想是指说话人(宿主)直接使用某个特定构式的元表征,通过顺应事物当下生态添加喻义来组成话语。例如:

(4)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何自然(2017)用例]

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

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如例(4)中的表具体事物的名称构式所示,为顺应某个特殊生态环境,相关构式可以被触发并形成一系列隐喻,从正、反两方面告诫人们时刻警惕贪腐(蜘蛛)、处事公正(天平)、戒骄戒躁(气球)、坚定信念(指南针)、充实求真(核桃)、再接再厉(钟表)。由此可见,说话人(宿主)会对潜势模因表征出来的信息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响应,从而造成公共领域话语模因流传的多样性,导致相关构式出现因语用联想而引发的正面或负面的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