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小量的语用含义
类似这样的反预期语块组配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接下来,本书将就“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的主观小量评述展开具体论述。吴为善、顾鸣镝(2014)关于“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特征的描写是:能性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有限小量”在语用层面的映射。
(一)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分类
现代汉语能性述补结构是述补结构的可能式,通常表现为在“动结式”中插入能性标记“得”或“不”,本书将其中否定形式“V 不C”称为“能性否定”。现代汉语的典型疑问代词有“谁”“什么”“哪里”“多少”“多久”“怎么样”等。其中,“谁”用来指代述人对象(专名或有定的人),“怎么样”用来指代谓词性成分(行为或状态),它们与一般事物的量范畴没有直接关联;“哪里”指空间,“多久”指时间,“什么”指物类,“多少”指数量,它们的所指对象既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类指的,因此都蕴含“量”的范畴;除了承担疑问功能外,疑问代词还有非疑问用法,主要是“任指”(某一范畴集合的全体成员)和“虚指”(某一范畴集合中的某些不确定成员)。依据如上界定与相关语料的甄别结果,本书选择四类“能性否定+疑问代词”构式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类是表有限空间量的“V 不到哪里去”,比如“跑不到哪里去”;第二类是表有限时间量的“V不了多久”,比如“爬不了多久”;第三类是表有限物类量的“V 不了什么”,比如“买不了什么(东西)”;第四类是表有限数量的“V 不了多少”,比如“吃不了多少(饭)”。其中,第三、四类构式后边都可能出现N,比如“东西”和“饭”,虑及在一定条件下其中的N 可以前移或省略,且不影响句法格式。因此本书主要描写后边不出现N 的结构形式。语料统计结果表明,尽管上述四式都能表示“主观小量评述”的会话含义,但“哪里”“多久”“什么”“多少”所指范畴不同,允许进入的动词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构式与构式之间在“句法—语义”接口上存在差异。
第一类,表有限空间量——“V 不到哪里去”。其中,“哪里”作为疑问代词,指向空间范畴;“哪里”是虚指用法,后置于“V 不到”,带趋向词“去”,表示话语主体行为能及的空间范围有限,这明显是一种主观小量评述。为了与空间范畴相匹配,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主要是位移动词。例如:
(1)会很快查出作案者的,他跑不到哪里去。(王朔《人莫予毒》)
(2)那只鸟已经受伤了,飞不到哪里去的。[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下同]
(3)县城就这么大,搬来搬去,也搬不到哪里去。
(4)这条河不宽,仔细查找,那筏子漂不到哪里去的。
如例(1)—例(4)依次所示,示例中的“跑”“飞”“搬”“漂”都是位移动词,表明说话人认定话语主体(人或物)能移动所及的空间范围有限。
第二类,表有限时间量——“V 不了多久”。其中,“多久”作为疑问代词,指向时间范畴;“多久”是虚指用法,后置于“V 不了”,表示话语主体的动作或状态能延续的时间有限;为了与时间范畴相匹配,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一般都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例如:
(5)别着急,他不习惯爬山,爬不了多久的,我们就坐在这儿等他回来。[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
(6)这把砍刀已经卷口,砍不了多久了,你另带一把新刀去。(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
(7)众人也都看得出来,如果风雪持续下去,他们可能撑不了多久了。(邓嘉宛译,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魔戒》)
(8)你们这里环境、待遇太差,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教师肯定不满意,就是来了也待不了多久的。[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
如例(5)—例(8)依次所示,示例中的“爬”“砍”“撑”“待”都有[+持续]的语义特征,前两个指动作,后两个指状态,表明说话人认定话语主体(人或物)的动作或状态能延续的时间有限。
第三类,表有限物类量——“V 不了什么”。其中,“什么”作为疑问代词,指向物类(实体类)范畴;“什么”是虚指用法,后置于“V 不了”,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实体类别有限;为了与物类范畴相匹配,能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一般是能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例如:
(9)我们知道这点钱买不了什么,只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吧!(《人民日报》1995年1月)
(10)这个地区山上石多土少,实在种不了什么,一眼望去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些竹子。[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
(11)那时候的小学很简陋,老师也是临时拉来的,小孩学不了什么,听大人说也记不了什么。(陈志强《北京话调查资料》)
(12)乔家今天大难临头,我一个妇道人家做不了什么,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乔家到底能不能得救.那就看天意了! (朱秀海《乔家大院》)
如例(9)—例(12)依次所示,示例中的“买”“种”“学”“记”“做”都是及物性的行为动作动词,表明说话人认定话语主体的行为动作所支配的实体类别有限。
第四类,表有限数量——“V 不了多少”。其中,“多少”作为疑问代词,直接标示表真值义的数量,是具有原型义的、纯粹的量范畴,与“空间”“时间”“物类”等范畴相比,语义更抽象;“多少”是虚指用法,后置于“V 不了”,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实体数量有限;为了与数量范畴相匹配,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一般也都是能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例如:
(13)我老了,吃不了多少,昨天晚上打的饭我剩下一半,今天够吃了。(胡殷红《“黄手帕”火焰般跳动》)
(14)实话说,酒量不大,喝不了多少,没办法,喝不了硬灌! [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
(15)指头呆板死滞,失去了应有的灵活,写不了多少,就要搁笔舒指。(《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1日)
(16)这样就引来很多信件、稿件、书籍,叫我看。我又看不了多少,就得罪人。(孙犁《致铁凝》)
如例(13)—例(16)依次所示,示例中的“吃”“喝”“写”“看”都是及物性的动作动词,表示说话人认定话语主体的行为动作所支配的实体数量有限。其中,例(13)指饭量,例(14)指酒量,例(15)指写作的文字量,例(16)指所翻看的内容量。
从以上的实例描写中可以发现,“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构式在话语功能上的共同点在于都能表示“主观小量评述”,透视出说话人的“主观评述”言语行为,以及“有限小量”的语用映射。
(二)有限小量含义的语用映射
根据本章上节关于“阐述类”言语行为的子类细分,“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的组配形式是一种主观评述性的言语行为。原因有二:
第一,组配形式中的“能性否定”可以码化为[V 不C],其中的否定标记是“不”。根据学界前期研究,在会话含义中,“没”倾向于表客观陈述,“不”倾向于表主观意愿,这是两者在语用上的一种对立。例如:
(17)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来。[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下同]
(18)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他不来。
(19)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我不去。
例(17)只是一个客观陈述,陈述“他没来”这个事实,通常使用第三人称“他”;而例(18)体现的是“他”的主观意愿,是说话人知道“他不来”的主观意愿而代为转述的话语;例(19)由“他”自己表述,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样的主观意愿表现得更为直接。需要指出的是,“不”表主观性的特征在不同的话语形式中都有表现,在本书讨论的“能性否定(V 不C)+疑问代词”组配中,“不”不是直接陈述话语主体的主观意愿,而是表明说话人对某种事件或状态所涉及的“量”大小可能性的主观认定,“V 不C”因此可被视作话语“主观性”的有标记形式。
第二,组配形式的话语功能是说话人对某种事件或状态可能性的主观评述,这就导致说话人往往会在话语中提示一定的理由,这是评述性话语的语境特征之一。比如上文中的例(1),因为很快会破案,所以“他跑不到哪里去”;例(5)因为他不习惯爬山,所以“爬不了多久”;例(9)因为只有这点钱,所以“买不了什么”;例(13)因为人老了,所以“吃不了多少”;说话人都选择了因果关系的复句形式或蕴含因果关系的表达式。值得关注的是,能性否定“V不C”是语用“回溯推理”的结果,即人们从“结果没有实现”推导出“结果不可能实现”。因此,“回溯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是“很可能”为真,所以可以在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中被消除。本书认为,这种可以被消除的“很可能”为真的结论恰恰体现了说话人评述的“主观性”。例如:
(20)我原以为他初来乍到,人生地疏的,逛不到哪里去的,没想到他竟然逛到他舅舅家去了。[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下同]
(21)大家都说老张水性不好,游不了多久的,就在岸上等着,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过了好久发现他还在水里呢。
(22)如六十多岁的王果仙老太太,眼睛发花,干不了什么,但在托儿所里当保姆却很能行。(《人民日报》1952年6月3日)
(23)新产品价格贵了一点,估计也卖不了多少的,所以进得很少,可没料到几天下来就供不应求了。
如例(20)—例(23)依次所示,示例中的“没想到”“不过出人意料”“但”“可没料到”引出的转折关系的后续信息证明说话人先前的判断有误,“很可能”为真的主观认定在语境中被消除了。而转折关系就是用来表达事实与说话人的主观预期不符的心理关系的。
“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形式之所以能表达一种“有限小量”的主观评述,完全是语用功能驱动的后果,涉及“语序”和“预设”两个因素。根据学界前期研究,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有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当命题为肯定时,疑问代词可能是疑问用法,也可能是非疑问用法;当命题为否定时,疑问代词只能是非疑问用法。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主要是“任指”和“虚指”,二者在句法分布上形成一种倾向性对立。例如:
(24)哪里都没去,在家里待着呢。[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下同]
(25)没去哪里,就在附近逛逛。
(26)什么都没说,只是笑了笑。
(27)没说什么,就问了问你的情况。
比较以上示例可以发现,例(24)中的“哪里”指任何地方;例(25)中的“哪里”指某些地方;例(26)中的“什么”指任何话语;例(27)中的“什么”指某些话语。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疑问代词置于动词前为“任指”,指某一范畴集合中的全体成员,属于“全量”,比如例(24)和例(26);疑问代词置于动词后为“虚指”,指某一范畴集合中的某些不确定成员,属于“部分量”,比如例(25)和例(27)。根据陆丙甫(2005)的可别度领先原则辖制“周遍性成分前移”的现象,关于“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可别度越高的成分越倾向于前置”的论述来看,在“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的组配中,疑问代词表“任指”成分的属于整体性集合概念,可别度高,所以前移;疑问代词表“虚指”成分的属于部分性集合概念,可别度相对较低,所以后置。“能性否定+疑问代词”之所以能表示“有限小量”的含义,是语义层面“部分量”在语用层面的映射。
再者,评述性的言语行为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感而发”。换句话说,其发话动因需要有交际情境的激发,体现了说话人的某种“预设”(presupposition),也就是“心理预期”。事实上,在说话人选择使用“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的组配形式时,并没有否定话语主体具有施行某种行为或呈现某种状态的可能性。相反,说话人很肯定话语主体是具有这种可能性的。因此,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S(某主体)能V,但很有限”。例如:
(28)甲:听说她那家小店生意很红火,发啦! [吴为善、顾鸣镝(2014)用例,下同]
乙:你别信,那家小店小本经营,薄利多销,赚也赚不到哪里去。
如例(28)所示,“甲”的话就是交际情境的激发因素,“乙”肯定小店主人能赚,但能赚的“量”有限。实际上,前文所举实例大都体现了类似的交际情境和说话人的发话诱因,比如,例(2)“飞不到哪里去”不是说鸟不能飞了,只是能飞的距离有限;例(6)“砍不了多久”不是说砍刀不能砍了,只是说能砍的时间有限;例(10)“种不了什么”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不能种,只是能种的物类有限;例(14)“喝不了多少”不是说S不能喝,只是酒量有限。由此可见,说话人在选择使用“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的组配形式时,对S(某主体)具有施行某种行为或呈现某种状态的可能性是肯定的,能性否定“V 不C”否定的只是“全量”,与后置于谓词表示“部分量”的疑问代词相呼应,于是产生了“有限小量”的语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