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把”字句的主观处置表征

一、汉语“把”字句的主观处置表征

现代汉语“把”字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王力(1943:187)最早提出将“把”字句作为“处置式”。沈家煊(200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汉语“把”字句在语义上表达的是一种“主观处置”,即说话人认定甲(不一定是施事)对乙(不一定是受事)做出的某种处置(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和实在的)。“把”字句的“主观处置”是相对于“客观处置”而言的,因而凸显的是语言的主观性。这也是语块“把X(被处置客体)”强制共现与“把”字句语义延伸的承继性理据。我们来看语言主观性强制“把X”共现的情况。例如:

(1)他喝了一碗酒。

(2)他把那碗酒喝了。

(3)他把大门的钥匙丢了。

(4)他丢了大门的钥匙。

例(1)—例(4)列述了四种“处置”情况:例(1)代表的是“客观处置,客观报道”;例(2)代表的是“客观处置,主观认定”;例(3)代表的是“客观未处置,主观认定”;例(4)代表的是“客观未处置,主观未认定”。其中,例(1)和例(4)体现了主、客观一致的情形;例(2)和例(3)体现了主、客观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事实表明,不论客观上是否存在“客观处置与否”,只要说话人存在“主观认定处置”,就会选择使用如例(2)和例(3)这样的“把”字句;反之,则使用如例(1)和例(4)这样的动宾句。由此可以发现,“主观处置”概念的核心在于说话人的主观认定。

(一)“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

根据里昂斯(John Lyons)对“主观性”(subjectivity)的解释,这一语言特性指向话语中说话人的自我表现(Lyons,1977:739)。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了自我印记。然而,在没有充分举证的前提下就主观认定句子是否具有“主观性”是不科学的。较为合适的方法是引入有效的相关手段,比如“对比”。以此关照“把”字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它和动宾句加以比较,以此描写“把X”的强制共现现象。例如:

(5)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曹雪芹《红楼梦》)

(6)你拆了我们楼也罢了,怎么将这御书牌额也打碎了? (臧懋循《元曲选》)

(7)我的烧去也还罢了,总是你瞎捣乱,平白的把翠环的一卷行李也烧在里头,你说冤不冤呢? (刘鹗《老残游记》)

例(5)中的前半句“这是书误了他”是动宾句,后半句是“把”字句;如果反过来说成“这是书把他误了,可惜他也糟蹋了书”,在语境中就会觉得很别扭,原因是说话人“可惜”的是“书”,而“他”是使“书”受损的责任者。言下之意,“书”是无辜的,人变坏了不能去怪罪书。同理,若将例(6)这一句反过来说,也很别扭,比如“你将我们楼拆了也罢了,怎么也打碎了这御书牌额”,这是因为“也罢了”(表示无所谓)和“怎么”(表示责怪)明显表现出说话人对被处置客体的情感,在“楼”和“御书牌额”二者之间,说话人更倾向于同情后者。例(7)中的前半句用的虽然不是动宾句而是受事主语句,但与后面的“把”字句相比,说话人看重“翠环的一卷行李”、看轻“我的行李”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在采用对比手段后可以清楚发现,与对应的动宾句相比,“把”字句往往带有“出乎意料”的含义。例如:

(8)不过我一急,倒把一个好消息给忘了。(司汤达《箱子与鬼》)

(9)你们真是岂有此理,怎么把一个病人抬到胡同口上去躺着?(张恨水《美人恩》)

(10)他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番,不知把什么准备说的话咽了下去而又把另一句话吐了出来。(毕淑敏《非正式包装》)

(11)他正觉得诧异,那小孩却把一串钥匙举得高高地递了过来。(张爱玲《半生缘》)

(12)一个月前,海四维从开封回村子一趟,他突然把地价落到二十元一亩。(李凖《黄河东流去》)

(13)直到有天晚上,阿兵回来,父亲居然把他当作你又喊又抱的,像傻了似的。(麦家《暗算》)

如例(8)—例(13)所示,其中的“倒把”“怎么把”“不知把”“却把”“突然把”“居然把”都蕴含了“出乎意料”的意义。沈家煊(2002)因此概括指出,“把”字句从认识上讲,就是说话人认为句子表达命题为真的可能性很小。以此关照“把X”的语块隐现,“出人意料”的焦点信息要求使用“把”字句。比如:动作前不存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所指对象,一般用来充当动宾句的宾语,表达的是客观处置,因此不用“把”字句(用“?”标示);然而,一旦动词的后附成分使得动作结果“出人意料”,说话人的编码动因就会由客观处置转变为主观处置,“把X”语块即会得以显现。例如:

(14)小张生了个孩子。[沈家煊(2002)用例,下同]

→? 小张把个孩子生了。

→小张把个孩子生在火车上了。

(15)老张盖了间屋子。

→? 老张把个屋子盖了。

→老张把个屋子盖到别人家去了。

(16)媳妇织了件毛衣。

→? 媳妇把件毛衣织了。

→媳妇把件毛衣织得又肥又长。

如例(14)—例(16)所示,对于说话人而言,“孩子生在火车上了”“屋子盖到别人家去了”“毛衣织得又肥又长”都是超出社会规约性认知的“出人意料”的结果,动词后附成分的焦点信息为“把”字句的主观处置提供了语境支撑,为“把X”的显现提供了认知条件。由此看来,“把”字句体现了说话人主观上的“主观处置义”。既然如此,根据说话人的情感、视角和认识的主观性分类,“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也是存在不同的。

(二)“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差异

一是由说话人情感引发的移情现象,在说话人的心目中,施事成了责任者,受事则成了受损者,“把”字句凸显了主观上的受损义。例如:

(17)把首饰当了/*把首饰赎了[沈家煊(2002)用例,下同]

(18)把图书还了/*把图书借了

(19)把钢笔丢了/*把钢笔拾了

如例(17)—例(19)所示,此类“把”字句中说话人移情于受事成分,并把它们作为同情对象。这种现象很容易解释,因为人们一般来说都寄情于想得到而没得到、得到了却又失去的东西,其中完全失去的东西又比部分失去的东西更容易获得同情。需要指出的是,移情对象不仅是说话人的“同情对象”,也可以是“钟情对象”,甚至可以是“厌恶对象”。例如:

(20)你去遛遛马,你的精神就好了。[沈家煊(2002)用例,下同]

(21)你去把马遛遛,马的精神就好了。

(22)把他杀了!

(23)把那些旧衣服给扔了。

比较例(20)和例(21),后一句中的“马”较之前一句中的“马”,显然是说话人的钟情对象。又如例(22)和例(23)所示,其中的“他”和“旧衣服”明显是说话人的厌恶对象,因此常见于祈使句。沈家煊对此的解释是,同情、钟情和厌恶这三种情感都跟主观认定的“受损”有关。其中,“同情”是说话人认为X已经受损,“钟情”是说话人不愿X 受损,“厌恶”是说话人愿意X 受损。

二是由说话人视角引发的对同一客观量形成的不同主观体验。比如“把”字句宾语中的“些”类词项,它们是描写性的。当说话人主观上觉得量少就用“一些”。这跟英语的little和few 相当,同样是“一些”或“几个”,在英语里说话人主观上觉得少就用little或few,主观上觉得量还不少就用a little或a few。例如:

(24)将些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吴敬梓《儒林外史》)

(25)把几个零钱使完了。(文康《儿女英雄传》)

(26)后来他丈人家没了人啦,把几块地也归他种啦。(羊春秋、萧艾、刘建国等《白话聊斋》)

如例(24)—例(26)依次所示,其中的“些”“几个”“几块”都代表了一种主观上的小量。这种现象在语言中也很普遍,比如数词“一”是最小量,虽然通常表示客观上的小量,但有时也能表示主观上的大量。究其原因,说话人对同一事物主观视角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意向。例如:

(27)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汪曾祺《落魄》)

如例(27)中的“一量”词语(比如“一件”“一顿”)所示:“一件”代表的是客观量,因此不含主观性;“一顿”对比后边“一件”的主观量,即在说话人看来的小量;也正因为如此,“一件新棉袍”就是主观大量,所以要选择使用“把”字句。此时的“把”字句凸显了主观上的过量义。

三是由说话人认识引发的对目的关系的认定。也就是说,当“主语”为某一目的而处置某一“宾语”时,实际上都是说话人推断主语为某一目的而处置宾语。例如:

(28)我开汽车到语言学院。[张旺熹(1991)用例,下同]

(29)我把汽车开到语言学院。

(30)我把汽车开到语言学院门口等朋友。

比较例(28)和例(29),当人们强调目的关系时,“把”字句最自然的使用是带上一个目的状语,比如例(30)中的“等朋友”。除目的关系的认定,说话人对因果关系的判定也存在主观性,比如郭继懋、王红旗(2001)将因果关系分为“规约性的”和“偶发性的”两类:前者如“睡着”“杀死”,“睡”和“着”、“杀”和“死”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一种固定的认知模式,因此客观性较强;后者如“老王在公园里睡得不会说话了”,“在公园睡觉”和“不会说话”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偶发性的,是说话人根据经验推断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参见第四章第一节)。有意思的是,前者可用动宾句,也可用或是不用“把”字句;而后者不能用动宾句(用“*”标示),只能使用“把”字句。例如:

(31)吓破胆子/把胆子吓破[沈家煊(2002)用例,下同]

(32)*吓回去胆子/把胆子吓回去

(33)说急了宝玉/把宝玉说急了

(34)*说没了话贾琏/把贾琏说没了话

表规约性因果关系的动宾句和“把”字句在结构上仍然有差别,如例(33)中的“说急”,用在动宾句中像个复合词,中间不能插入“得”(*说得急了宝玉);用在“把”字句中则像个词组,中间能插入“得”(把宝玉说得急了)。由此看来,出于说话人认识的“把”字句凸显了主观上的关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