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现象的倾向性解析
在梳理以上导致理解错位十个因素的基础上,张伯江(2016)就错位的跨时空性、过程性和倾向性等做出进一步阐述,可概括如下。
(一)理解错位的跨时空性
在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内,我们经常会用到“言者与听者”“说话人与听话人”“编码者与解码者”这些概念来描写交际双方,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往往会被我们忽略。张伯江(2016)因此指出,所谓言者和听者,不局限于狭义现场对话中的说听双方,也包括跨时空的语言编码与解码,比如书面形式与读者,体现的是语言出发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成语、俗语从说话人一时一地的说话意图,发展为后人解读时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此,言者与听者的理解错位归根结底是解码者对编码者的误读。本书认为,恰恰是这种“不经意”或者“经意”的误读导致了相关构式的延伸与变异,这体现的是语言的进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十一章中结合流体构式语法的“语言进化论”观点(the evolution dynamics of language)具体展开,这里不再展开。
(二)理解错位的过程性
理解错位从本质上来说,是言者与听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有些错位理解可以在交际现场通过言者与听者的进一步沟通而被忽略;有些错位理解却因为其自带的诙谐幽默符合人类认知的“向好”倾向而被广泛复制与推广。比如,郭德纲在相声中时常调侃其搭档于谦的三大所谓“爱好”(抽烟、喝酒、烫头),从目前的网络搜索结果来看,“三大爱好”基本已成为“于谦”的代名词。
(三)理解错位的倾向性
张伯江(2016)认可,理解错位具有倾向性,但他也认为这种倾向性不是绝对的。借鉴吕叔湘(1979:103)关于语言解码过程的分析:听人说话,听了一个词,根据他的语法和词汇知识预期底下可能是一个什么词,也许猜对了,也许猜错了,一个个词顺次猜下去,猜测的范围逐步缩小,猜对的机会逐步加多,最后全对了,就叫作听懂了。听完了还不完全懂,这种情况也常见,多半是因为说话的人说得不周到。在此基础上,张伯江又从语用倾向角度明晰了编码者在“句法—语义”接口的构式选择(比如,选用“话题—说明”结构,选择实指还是虚指),凸显了理据的层级性。以上可总结为:一般来说,编码者难免根据说话当时的情境赋予自己想说的内容一定的主观性,因而倾向于采用更适合表达主观意义的形式;而解码者通常以捕捉信息为首要目的,因此会倾向于优先选用偏于客观表述的事件结构予以理解。比如,当说话人采取具有强主观性的“话题—说明”结构时,听话人会选用客观事件结构的“施—动—受”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