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杆名词前后置VP的“有定”和“无定”对立
汉语中有一条严格的句法规律,石毓智(2002)在综合学界前期研究成果(赵元任,1979:46;朱德熙,1982:96;徐通锵,1997:480),并调査大量现代汉语语料后指出:对于没有任何修饰语的光杆名词,以谓语中心VP为参照点,VP之前的成分被赋予有定的特征,之后的成分被赋予无定的特征。所谓“有定”和“无定”,英语主要是用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来体现;汉语则是利用语序手段来实现,比如在表层形式上表现为语块移位的光杆名词前后置VP的“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当“客人”前置于“来了”时,它是定指的;当“客人”后置于“来了”时,它是虚指的。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徐通锵(1997:480)将有定性范畴视作语言语法结构的基础之一,“有定—无定”的对立成了“句法—语义”接口语言类型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从“有定—无定”对立在句法层面的表征出发,探究汉语构式语义对立的语序制约。
(一)光杆名词谓语动词前后的“有定”和“无定”
光杆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是以中心谓语VP为参照点的,前置VP表有定,后置VP表无定。其中,“有定”是指名词所表示的实体是可以从语境中明确获得的。例如:
(1)水开了/发水了[赵元任(1979)用例]
火着了/着火了
哪儿有书/书在哪儿
(2)甲:还得填表。(马季《多层饭店》)
乙:填表也没用,今天没房了。
甲:得,折腾了半天,表白填了。
如例(1)所示,有定和无定对比清晰,比如“水开了/发水了”,前置于VP“开”的“水”表有定,后置于VP“发”则表无定。又如例(2)中的“表”,在前两句中后置于VP,因而是无定的;在最后一句前置于“填”,所以是有定的。前置于谓语动词的光杆名词可以占据各种句法位置,除了如例(1)和例(2)中的作句首话题、句子主语外,还可以用来作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小主语;部分甚至可以用来作介词宾语。例如:
(3)我书已经看完了。[石毓智(2002)用例,下同]
(4)她衣服已经买到了。
(5)我们饭已经准备好了。
(6)他已经把作业做完了。
(7)他又把衣服卖掉了。
(8)我们已经把饭做好了。
例(3)—例(5)是光杆名词作小主语的示例,例(6)—例(8)是其在“把”字句中用作介词宾语的示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光杆名词局限于用作VP的受事,它们的无标记句法位置应该是在VP后,比如例(1)可转换为“我已经看完了书”,例(6)可转换为“他已经做完了作业”。余例解读可类推。由此可见,当光杆名词前置于VP 时,就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有标记的结构来表示有定。据此解释为什么“把”字句中“把”后的光杆名词是有定的:因为它引入的通常是VP的受事。当然,也有些类型介词所引入的光杆名词是无定的,比如“用鸡毛作画”中的“鸡毛”。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是在一个句子中显现比较对象,则有定和无定的表达有时会变得不那么清晰。例如:
(9)妇女儿童你保护,那野生动物虎背熊腰的,你保护它干吗?(姜昆《虎口遐想》)
(10)别说干四化,八化我都干。(姜昆《虎口遐想》)
如例(9)所示,其中的“妇女儿童”是句首的光杆名词,单独看并不是有定的,但因为说话人的比较域中只存在“妇女儿童”和“野生动物”这两类特定成员,相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妇女儿童”代表的是特定的一类事物,因此实际上还是有定的。同理,如例(10)所示,虽然“八化”位于第二个分句的句首,但它的功能是与“四化”相比较的,所以它也是有定的。这表明,上述这种光杆名词的有定性是由特定语境所赋予的。
(二)[+有定性]与[+无定性]的语义对立
根据上述内容,光杆名词前置于谓语动词VP时被赋予的是一个[+有定性]的语义特征。这个特征同时限制了一些无定成分的出现。以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汉语数量词的强制共现与排斥出现(参见本章第一节):典型的数量短语其自身的语义特征是无定的,所以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若一定要出现,则必须加上一个表无定的语法标记,比如“有”。例如:
(11)有一件事情我要跟你商量商量。[石毓智(2002)用例,下同]
→*一件事情我要跟你商量商量。
→我要跟你商量一件事情。
(12)有两个人我想跟你打听一下。
→*两个人我想跟你打听一下。
→我想跟你打听两个人。
(13)有一些同学我不认识。
→*一些同学我不认识。
→我不认识一些同学。
如例(11)—例(13)所示,在无语法标记的情况下,数量短语出现在句首的表达是不合格的(用“*”标示),原因就在于它们[+无定性]的语义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数量短语可以自由地出现在VP 后的宾语位置。由此看来,[+有定性]和[+无定性]的语义对立造成句法层面上谓语动词VP之前的成分必须为有定,之后的可以无定。需要指出的是,学界之前普遍认为的汉语主语或话题是有定的判断,实际上反映的只是一种倾向性,它们也可以是无定的,只不过必须加上一定的标记,比如“有”等加以标志。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例如:
(14)有一位女士很旷达。(梁实秋《雅舍菁华》)
(15)有人主张打开看看。(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16)有些同学手头也不宽裕。(刘莉译,特雷西·基德尔《生命如歌》)
(17)有很多人是从战场复学的。(辻井乔《父亲的肖像》)
如例(14)—例(17)所示,这里的“有”已虚化为一个语法标记,与其表“领有”和“存在”的实义用法明显不同,“有”通常不能为“没有”所否定,尤其是处在话题位置的“有”,比如例(14),不能说成“没有一位女士很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