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解读的语体依赖差异

二、语义解读的语体依赖差异

沈家煊(2003)在复句三域“行、知、言”的论述中,特别提及行域义、知域义和言域义的解读通常需要以对话语体为条件。对此,方梅(2013)以“是”字句和连词“所以”为例,具体阐述了语义解读的语体依赖性。

(一)“是”字句的言域义解读

汉语“是”字句的基本意义是表等同关系(参见第八章第三节)。但在互动交际模式中,“是”字句表判断的用法隐退,表存在的用法浮现,用于提示言谈现场的具体事物。例如:

(14)这是词典,你查查不就知道了。[方梅(2013)用例]

如例(14)所示,“这是词典”虽然在形式上来说是判断句,但其实可归为一种言语行为句。这是因为在现场交际情况下,提示“词典”就相当于“我告诉你,这里有词典”,属于“是”字句的言域用法。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是”字的前面是指示词“这”,因此具有不同于判断句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是”前不能受副词修饰;二是只有作为内嵌小句时,“是”字句才有可能被视作一般判断句。例如:

(15)这是笔,给你放这了啊。[方梅(2013)用例,下同]

(16)*这才是笔,给你放这了啊。

(17)我知道这是词典。查了,可是没这个词。

比较例(15)与例(16),在缺少语境支撑的情况下,以副词修饰“是”字是不成立的;又如例(17)所示,在作为内嵌小句时,“这是词典”可被视作判断句。以上说明,不同于判断,此类“这是NP”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指示用法,表现为“这+定指名词”的部分归约性,而这种指示意义属于互动交际模式触发的浮现义,因而带有较为鲜明的语体依赖性。

(二)“所以”的行域义解读

再来看连词的语义解读对于语体的依赖性。“所以”的行域义是引出一个客观事理的后果,知域义是引出说话人推断的结果。例如:

(18)甲:(教练)老是那个心里嘀嘀咕咕的,运动员没法有信心。[方梅(2013)用例,下同]

乙:所以来了一个崇尚进攻的教练,至少在这个心气方面,自信心方面对国家队有很大提升。

(19)甲:你做的牛肉还有吗?

乙:有。

甲:给我拿点吧。

乙:这牛肉啊,跟别人家做的不一样。

甲:是,味道不一样。

……

甲:好吃。

乙:所以,赶紧给你去拿牛肉。

如例(18)所示,这里的“所以”引出的是言者的推断结果,这是言者基于“教练”对于听者高指别度的判断。甚至,如例(19)所示,“所以”也可仅仅用于言者提示自身的回应行为。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甲”提出“给我拿点吧”的请求后,说话人“乙”在几个话轮后使用了“所以”引出对于“甲”请求的回应,说明这个含有“所以”的话轮就是一个言语行为单位,即便省略“所以”,命题意义也不会改变,这是“所以”的言域用法,其功能只是用来体现言者的“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方梅(2013)对此的总结是,对话里的意义、功能连贯主要不是靠语义来判断的,应该把对话看成一种言语行为,从讲话行为的社会规范及言语行为的相关性来理解对话的连贯。由此概括连词的虚化动因,谈话的参与者要尽量使自己的言谈内容与对方的谈话内容具有意义上的关联性,或至少在形式上进行关联性包装,从而使其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