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起来”的复句组构与情境识解

二、“V起来”的复句组构与情境识解

为避免以往语法研究中对单句的孤立处理所带来的关于句与句之间关联性的判定问题,构式语法理论主张通过语境与篇章考察来发现某个构式与其相近构式之间的功能类同和差异,因此特别强调对情境的识解。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接下来将重点考察“NP+起来+AP”构式的语境适切度。之所以提出语境适切度,是出于对学界之前所认为的汉语中动句也具有通指性解读的反思(曹宏,2005)。例如:

(10)奔驰车开起来很舒服。[吴为善(2012b)用例,下同]

(11)对任何人来说,奔驰车开起来都很舒服。

(12)通常的情况是,奔驰车开起来都很舒服。

(13)任何一辆奔驰车,开起来都很舒服。

学界之前关于例(10)的通指性解读,主要是比附英语中动句具有不表达特定施事而表达任意施事的通指性特点,理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外部论元的通指性解释,比如例(11)中的“对任何人来说”;二是所表达命题的通指性解释,比如例(12)中的“通常的情况是”;三是句法主语的通指性解释,比如例(13)中的“任何一辆奔驰车”。然而,吴为善(2012b)发现,“NP+V 起来+AP”构式的基本功能是言者对某种活动或现象的状态所引发的主观评述,因此例(12)的释义是合理的,但这样的命题惯常性未必建立在社会规约化认知的基础上,这导致例(11)的释义并不准确。例如:

(14)大家在一起聊起了开车,都抱怨现在交通拥挤,人车混杂,汽车开起来不容易,但几个“老司机”却不以为然,觉得汽车开起来很容易的。[吴为善(2012b)用例,下同]

(15)姐妹俩性格完全不一样,夜里走山路,漆黑一片,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在耳边缠绕,姐姐毫不理会,妹妹听起来却觉得毛骨悚然,紧紧依偎着姐姐,心里直打怵。

如例(14)和例(15)所示,“老司机”对于“开车”的感觉和众人的感觉并不一样;“妹妹”对于“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的感觉和姐姐的也显然有所不同,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老司机”和“妹妹”对于这种情境的感受。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这种超出社会规约性认知的识解激活了言者的发话动因。至于例(13)的释义限定NP是光杆通指名词的情况,吴为善则认为与语言事实不相符合,指出虽然部分NP 确实是光杆通指名词,但更多的却是定指的成分。例如:

(16)这种苹果吃起来很酸。[吴为善(2012b)用例,下同]

(17)这篇文章写起来很辛苦。

(18)那种树砍起来很费劲。

(19)那些碟子刷起来很方便。

甚至有的NP前存在用特定成分修饰的情况。例如:

(20)你老兄的话听起来很高妙,其实是无所作为。(陆文夫《围墙》)

(21)八千岁的米店看起来不大,门面也很暗淡。(汪曾祺《八千岁》)

(22)学校南边那块瓜地,想起来叫人口中出甜水。(老舍《一些印象》)

(23)一日数次咆哮汹汹,回想起来不免心有余悸。(陈廷一《蒋氏家族全传》)。

根据语料统计结果,在“NP+V 起来+AP”构式中,NP是通指性成分的仅约占13%,而定指和特指性成分的占比却约为87%。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NP具有通指性在“NP+V 起来+AP”构式中并不是必要条件。例如:

(24)汽车开起来很容易。[吴为善(2012b)用例,下同]

(25)这种汽车开起来很容易。

(26)这辆汽车开起来很容易。

如例(24)—例(26)中加下画线的NP所示,无论NP是通指还是定指、特指,它们只涉及NP所指范围的大小,并不会对其中“V 起来”的语义和功能产生影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本书所列举的“NP+V 起来+AP”实例中,AP多数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词组。学界对此有着这样的共识:形容词的简单形式表示的是单纯属性,比如“乱”,意为“没有秩序,没有条理”;而形容词的复杂形式表示的是一种跟属性有关的程度量,或是言者对属性的主观估价后产生的评述义,比如“乱糟糟”,形容“事物杂乱无章”。“NP+V 起来+AP”构式中的词组AP就是属于形容词的复杂形式,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程度副词或表程度的代词和形容词构成的词组,比如“很大”“挺好”“那么长”;二是由并列形容词构成的词组,比如“又高又大”“既长又宽”。

换句话说,既然“NP+V 起来+AP”构式的话语功能是言者对某种活动或现象状态的主观性评述,那么言者往往会为此加上一个符合社会规约性认知的评述理由。第一种办法是在NP前添加理由性的修饰语。例如:

(27)简单的故事讲起来很容易。[吴为善(2012b)用例,下同]

(28)发霉的卷烟抽起来又苦又涩。

(29)受潮的柴火烧起来烟雾腾腾的。

(30)伤心的事儿提起来叫人掉泪。

第二种办法是先提出话题,而后用一个或多个分句阐明NP 的特征。例如:

(31)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汪曾祺《桃花源记》)

(32)那烟显然放的时间长了,抽起来十分干呛。(王朔《我是你爸爸》)

(33)鸭嘴是角质,就像指甲,没有神经,刻起来不痛。(汪曾祺《鸡鸭名家》)

(34)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老舍《四世同堂》)

第三种办法是先说明某人或某事的背景,然后引出相关评述性结论。例如:

(35)因为有这样一段惨事,笛子的声音听起来就很悲伤。(沈从文《生之记录》)

(36)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

以上三种方法说明,由于语境凸显了理由,因此言者运用“V 起来”所表达的就是结果。从这点出发可以看出,前面这些理由性的信息倒是可用来充当致使的语义角色,整个复句构式因此可归入致使范畴。

除此之外,言者也可以通过为“NP+V 起来+AP”提供一个符合情境规约的参照对象来强化构式的评述义。第一种办法是引入类比对象,采取“像……”这类显性隐喻。例如:

(37)这家旅馆看起来像一件破烂衣服上完好的扣子。(老舍《鼓书艺人》)

(28)那些话听起来就像刀子一样往心里扎。(王小波《歌仙》)

(29)陈治策先生又讲到另几种苦处,但是归纳起来似乎都在东西不齐全和“乱七八糟”。(林徽因《设计和幕后困难问题》)

第二种办法是引入差比对象,采取“比”字句凸显言者的主观感受。例如:

(30)她跑起来比羚羊还快。[吴为善(2012b)用例,下同]

(31)二胡的声音拉起来比京胡柔和多了。

(32)畅销书卖起来比一般的书快得多。

第三种办法是引入对比对象,采取并列小句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感受。例如:

(33)饺子嘛,吃起来很过瘾,包起来就麻烦了。[吴为善(2012b)用例,下同]

(34)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社会风气不正的环境中就更难。

(35)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综上所述,人们在平时说话时总是“有感而发”,讲究“言之有理”,这是人类的言语交际经验所致。因此,为了使自己的评述更能为人所接受,更有说服力,往往在话语中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特定信息来强化所述理据。本书认为,类似这样的语境适切不仅仅可被视作“NP+V 起来+AP”与其所在复句构式的功能性理据,更可作为“V 起来”存在于“NP+V 起来”“NP+V 起来+AP”“V 起来,NP+VP”构式的共性理据。这一方面为复句构式的承继描写提供了思路,另一方面或许可为构式的多重承继描写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