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切面与语境适切度
2025年10月24日
第九章 面向切面与语境适切度
特定的句法形式下往往隐含着特定的语义结构,并体现了特定的语用功能。从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的本质出发,任何语言形式都应该是语用驱动的结果。吴为善(2016:162)提出了“语境适切度”这一概念,指某个特定构式所适用的某类特定语境。换句话说,就是说话人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会调用什么样的构式来进行合适的表述,这是本书“面向切面”的思想基础与方法起源。具体而言,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时,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进行交际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的语体分布差异影响着说话人对构式的控制;这样的对于客观社会的概念范畴化实际上是语言主观化的产物,体现了人类自然语言的主观性本质;一旦因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交流所促动的认知加工的“产品”固化,自然语言模因的类型迁移与语言构式的文化意象就会被激活,从而形成与语体特征的闭环。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本章将从构式句法语义的语体依赖、语义三角的语用映射和语言模因的社会语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根据句法语义具有语体相对性的特点,将不同语体的结构要素与其句法表现相结合,探究篇章对汉语构式句法结构的制约;二是根据语言符号、概念及其客体的语义三角关系,将语义三角隐喻映射至语用域,探究言语行为与心理预期对汉语构式语用驱动的制约;三是根据语言模因形成过程与传播的特点,将语言模因形成的动态语境和宿主意愿相关联,探究汉语构式承载的社会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