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X不到哪里去”构式的原型辨析

一、汉语“X不到哪里去”构式的原型辨析

现代汉语常见的口语表达式中存在这样一个构式——“A 不到哪里去”,比如“大不到哪里去”“小不到哪里去”,其中的“哪里”也可以用“哪儿”替换,表示某人或某事“大”或“小”的程度有限(吴为善、夏芳芳,2011)。然而从语义角度分析,“不到哪里去”表示的是空间义,因此其上位理据应该是“V 不到哪里去”,其中的V 应该是位移动词。例如:

(1)会很快查出作案者的,他跑不到哪里去。(王朔《人莫予毒》)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检索结果,作为一种常见的汉语口语表达式,如例(1)所示的“V 不到哪里去”的文献记录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的小说语体,其中的V 主要有“走”“逃”“跑”三个动词。例如:

(2)忽然听得庄内众声说道:“寻寻,走也走不到哪里去!”开开庄门,将贺恭等俱绑出来,四处搜寻。(汪寄《海国春秋》)

(3)山高水长,跋涉不易,她就使要偷药而逃,亦逃不到哪里去,恐怕一个弱女子亦没有这样大的胆量。(钟毓龙《上古秘史》)

(4)闹了一天,大家都累乏了。那帖木真身上带着刑具,料想跑不到哪里去,明天再找,也还不迟。(许慕羲《元代宫廷艳史》)

“V 不到哪里去”的构式义是明确的,即言者对某个事件的空间位移不会超过某个有限范围的主观评述。换句话说,就是言者预计话语所涉人物会离开,但在主观上认定这样的离开不会超过某个有限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例(2)使用了紧缩句式“走也走不到哪里去”,例(3)采用了“就使……亦……”的让步关系复句,例(4)选用了主观推测的话语标记“料想”。这些都体现了构式所表达的空间位移的有限主观性。延续到当代,除了“走”“逃”“跑”,能够进入该构式的位移动词的范围持续扩大。例如:

(5)老太平时不出门,逛不到哪里去的。[吴为善、夏芳芳(2011)用例,下同]

(6)那只鸟已经受伤了,飞不到哪里去。

(7)县城就这么大,搬来搬去,也搬不到哪里去。

需要注意的是,例(5)—例(7)中的“哪里”并非虚指一个确定的空间点,而是圈定了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蕴含的是有限空间量。这与前文所述的“很NP”限制准入名词必须具有可激活性状义的特点相同。“V 不到哪里去”限制了准入动词的涉事论元必须具有可量化的语义特征,主要是与钱财、物价或指数有关的“输赢”“赚亏”“涨/跌”等对义动词。例如:

(8)邻居街坊打打麻将也就赌个小钱,图个消遣,赢也赢不到哪里去,输也输不到哪里去。[吴为善、夏芳芳(2011)用例]

(9)这兵荒马乱的,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业绩不佳,不过也亏不到哪里去。(茅盾《子夜》)

(10)里边传来话说,你买的股票就是涨也涨不到哪里去的。(茅盾《子夜》)

如例(8)—例(10)所示,其中与动词相关的涉事论元依次是“赌筹”“业绩”“股票”,都可以物化计量,说明构式中的“哪里”已从有限空间量范围映射至有限物量范围。在隐喻机制的进一步作用下,有限空间量范围继续向有限程度量投射,构式语义也因此进一步虚化。例如:

(11)有主人在此,谅你这野丫头撒野也撒不到哪里去,我何须怕你? (梁羽生《狂侠·天骄·魔女》)

(12)如今且把他瞒住,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他老人家也赖不到哪里去了,我的事也好说了。(柏杨《暗夜慧灯》)

(13)认为自己出身好,思想好,三年怎么也变不到哪里去,还是多学点技术要紧,一头就扎进了业务堆里。(《人民日报》1971年6月17日)

例(11)中的动词“撒”意为“尽量使出来或施展出来”,凸显的是贬义,比如“撒野”“撒酒疯”。例(12)中的动词“赖”意为“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责任,抵赖”。例(13)中的动词“变”意义明确,无须赘述。这些动词并不表示某个具体动作,而是与某种行为或状态相关。动词的动作性弱化,状态特征凸显,说明构式中的“哪里”已映射到性状认知域,圈定了一个有限的性状量幅范畴,蕴含了有限程度量。比如例(11)中的“撒野也撒不到哪里去”,特指野丫头“撒野”的程度有限。余例解读可类推。

综上所述,“V 不到哪里去”的承继关联依赖于相关认知域的隐喻映射,其内在连通性(connectivity)主要在量范畴的轴上得以体现,具体如图2-5所示。

图2-5 “V不到哪里去”构式的内在连通性(吴为善、夏芳芳,2011:332)

“V 不到哪里去”从空间域向性状域的映射无疑为形容词进入该构式、形成“A 不到哪里去”提供了准入机会,理由有二:第一,核心成分A 是弱化动作性、凸显状态性的延续扩展;第二,汉语口语表达方式的日益丰富,为“A 不到哪里去”凸显程度有限并成为汉语主观小量评述的典型构式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