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幅范畴的理据关联

二、量幅范畴的理据关联

根据语料统计结果,能够进入“A 不到哪里去”构式的一般是性质形容词。张国宪(2000)考察了汉语形容词的量性特征及其类型,区分了弥散量与固化量、隐性量与显性量、静态量与动态量,其中性质形容词的量性特征表现为弥散、隐性、静态。这些形容词有两个特征:一是凸显程度义,属性为隐性弥散量;二是凸显评价义,取值为极性静态量。另外,进入该构式的形容词,既可是单音节的,也可是双音节的。例如:

(14)这人身上就算有武功,也好不到哪里去。(古龙《小李飞刀》)

(15)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也许反而略高一些,却也高不到哪里去。(梁晓声《感觉日本》)

(16)要是一个男人向女人开枪开炮,实在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柏杨《婚恋物语》)

(17)她也忙着辟谣,轻松不到哪里去。(芃羽《弟弟情人》)

如例(14)所示,言者认可“这人”有武功,但好得有限,明显承继了“V 不到哪里去”的有限量的语义特征。余例解读可类推。需要注意的是,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搜索到的163例“A 不到哪里去”实例的绝对数统计比例来看,其中单音节形容词130例,约占实例总数的80%;双音节形容词33例,约占实例总数的20%。若再考虑以上两类形容词出现的频率,则二者的比例更加悬殊。这种现象符合认知范畴观的层次论,因为单音节词属于基本认知范畴,所以具有较强的原型性特征;而双音节词存在不同程度的意义抽象与泛化,所以原型性特征较弱(王灿龙,2002)。进一步分析进入该构式的单音节形容词,其中“好”和“坏”(包括“差”“糟”)有69例,约占单音节形容词实例总数的53%;其他的61例,约占实例总数的47%。这表明“好”“坏”是“A 不到哪里去”使用频率最高的词项,而“好”“坏”恰恰是人类社会评价事物最基本、最常用的标准,具有极性程度评价义。其他单音节形容词中,绝大部分是量度形容词,可与数量短语搭配,比如例(15)中的“高”,可组配为“一米七五高”,说明此类形容词的性状程度在量幅上具备可量化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程度评价义。与“好/坏”相同,此类形容词也往往成对出现在“A 不到哪里去”构式中,其他实例还包括高/低、大/小、冷/热、胖/瘦、快/慢、远/近、轻/重、长/短等等。受隐喻机制作用,其他非量度形容词在性状程度量上也存在类似映射,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的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实例包括强/弱、美/丑、真/假、苦/乐等等。

至于能够准入的双音节形容词,明显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并列式复合词占主导;二是绝大多数表积极义,比如例(16)和例(17)中的“高明”和“轻松”。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双语素复合词本身就可被视作一个构式,因此其意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抽象或泛化,这就导致双音节形容词的性状特征不如单音节形容词那样来得显著。比如“高明”,“高”和“明”的意义都很明确,但“高明”表示“(见解、技能)高超”的含义并不能简单地从二者意义的加合中推导出来。事实表明,由于受社会归约性认知的取值影响,我们对特定事物的评价往往倾向于积极,这也就是能够进入“A 不到哪里去”构式的双音节形容词多数表示积极义的原因。除“高明”和“轻松”外,其他实例还有聪明、豪华、丰富、富裕、高兴、高雅、精彩、纯洁、便宜、高贵、漂亮、舒服等等。

综上所述,作为“V 不到哪里去”的下位构式,“A 不到哪里去”的承继关联自然也受到了相关认知域的映射作用,表现为其内在的连通性主要在构式义的性状程度强弱上得到了体现,具体如图2-6所示。

图2-6 “A不到哪里去”构式的内在连通性(吴为善、夏芳芳,2011:329)

值得关注的是,在“A 不到哪里去”构式的表述中,上下文通常会引入比较对象,或通过逻辑推论来体现因果或条件关联。例如:

(18)一定会是场很激烈的火并,败者固是全军覆没,但胜者也好不到哪里去。(古龙《圆月弯刀》)

(19)一下午的折腾让刚来实习的十几个同学叫苦连天,原来其他人也轻松不到哪里去。(秦婴宁《天之骄女》)

(20)内陆地区的气温达到了100℃,沿海地区的气温也低不到哪里去。(黄晓海译,斯蒂芬·金《厄兆》)

(21)如果干部思想作风乌烟瘴气,那么民风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吴为善、夏芳芳(2011)用例]

如例(18)和例(19)所示,上述例句中加下画线的成分都是互相比较的对象,引进比较对象的目的是强化整个表述的心理预设,这在本书第七至第九章将重点提及,在此不再展开论述。又比如例(20)和例(21),分别以因果推论和条件推论来体现社会归约性认知。例(20)以“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为依据,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区别;例(21)以“干部思想作风”与“民风”的某种必然联系为依据,阐释了“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常理。除此之外,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是采用比较句式,在“A 不到哪里去”前添加“比NP”介词短语。例如:

(22)科学研究证明,在某些领域,人比猴子聪明不到哪里去。[吴为善、夏芳芳(2011)用例,下同]

(23)昨天买了个西瓜,有点生,比黄瓜甜不到哪去。

如例(22)和例(23)的表达方式更为简洁,一个复句紧缩成了一个单句。以上三种比较方式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A 不到哪里去”是言者对某个主体的性状程度量(涉及量范畴)的一种判定,已涉及量范畴与差比范畴的理据关联,即量范畴是差比范畴的上位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