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扩展性承继描写
本书的第二至第四章集中论述了基于表层语块显性变量的构式扩展承继现象,聚焦基于汉语构式实例的语块替换、语块位移和语块隐现的承继描写。
(一)基于语块替换变量的承继描写(参见第二章)
第二章具体考察了现代汉语“很NP”构式、双及物构式和“X 不到哪里去”构式,得出的相关结论是:现代汉语“很NP构式”中,NP性状特征的可激活性是NP所在位置语块替换的基础;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中,取得义和行为类动词的准入体现了构式的赋义效应;现代汉语“X 不到哪里去”构式中,表有限程度量的“V 不到哪里去”是“A 不到哪里去”语块替换的上位理据。
(二)基于语块移位变量的承继描写(参见第三章)
第三章具体考察了现代汉语定中“NV”和述宾“VN”构式、自致使“NP+VR”构式和“V 起来”构式,得出的相关结论是:第一,现代汉语定中NV 和述宾VN 的语块移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非同构性的结构成分互换,属于假性位移。第二,现代汉语表层形式相同的“NP+VR”构式,因为受事论元的语块移位,出现了他致使义向自致使义漂移的现象。第三,现代汉语“V 起来”在“NP+V 起来”,“NP+V 起来+AP”,“V 起来,NP+VP”构式中的不同位置分布导致了构式的语义衍生,社会规约性认知评述的共性理据呈现了多重承继的描写思路。
(三)基于语块隐现变量的承继描写(参见第四章)
第四章具体考察了现代汉语述补构式、“非VP不可”构式和“如果说X”构式,得出的相关结论是:第一,比较现代汉语粘合述补与组合述补构式,“得”字的隐现反映了说话人常态与非常态主观判断的句法象似性;第二,比较现代汉语“非VP”不可与“非VP”构式,“不可”的隐现反映了说话人的表达视角差异;第三,比较现代汉语“如果说X”与“如果X”构式,“说”字的隐现反映了说话人主观认定的X 的断言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关于面向对象承继描写的论述,只是为了说明研究者可通过汉语构式在表层形式上的语块变量来获得其隐含的承继路径,必然包含了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由表及里的关联性与层级性。至于后续的面向接口与面向切面的承继描写,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研究,目的是探究构式承继在“句法—语义”接口和“语义—语用”界面的概括性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