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接口与语义对立

第六章 面向接口与语义对立

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开始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来解释句法问题,目的在于对语义范畴进行次范畴分类以解释相关句法现象(陆俭明,1991)。主要方法是将结构子系统视作组织有序、协同配合的函数关系,从某一个子系统中提炼结构原则来关照其他子系统的结构关联(徐通锵,1991)。本书主张汉语构式在“句法—语义”接口的辐射状承继描写,并认为这种承继描写的使成关联在于范畴的主从依存包含着平行依存。主从依存反映的主要是构式的语义延伸(参见第五章),而平行依存则更多带有一种隐性的语义对立,源于中国不同于西方逻辑的同构观和本末观(朱晓农,2018)。比如,汉语致使构式范畴的句法分布情况十分复杂(参见第三章第二节),可以是汉语“把”字句、使令句、“V 得”句、致使句、“使”字句、使动用法句,它们一方面都归属于“自主事件”范畴;另一方面却因动作行为存在[±意识]的对立,可进一步区分为两个次范畴:一是积极致使范畴,可码化为[致使者(施事)+自主致使方式+被致使者+致使结果];二是消极致使范畴,可码化为[致使事件+非自主致使方式+被致使者(施事)+致使结果]。甚至,一旦“致使者”和“被致使者”合而为一,积极致使范畴又会延伸出他致使和自致使两个平行次范畴,可进一步码化为[致使者(施事)+他致使方式+致使结果]和[致使者(施事)+自致使方式+致使结果](参见第一章第二节)。

据此,本章具体考察现代汉语的三种语义对立及其承继关联:一是从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在认知层面“有界”和“无界”的句法限制出发,梳理数量词与数量短语在汉语动宾构式中的隐现规律;二是从光杆名词前后置VP与疑问代词语块移位的语序限制,论证“有定—无定”和“遍指—虚指”对立的句法理据性;三是从形容词功能漂移探究[±积极]的语义对立现象,以及由此延伸出的范畴分化倾向,比如“们”的寄生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