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切面的耦合度承继描写

三、面向切面的耦合度承继描写

本书的第八和第九章引入计算机科学的耦合概念,从述介“可及度”和“指别度”概念入手,从言者和听者的理解视角出发,集中讨论构式在情境切面是通过何种机制来实现控制和调用的。相关结论如下。

(一)基于语用接受度的理据探究(参见第八章)

第八章具体考察了现代汉语“参照体—目标”典型构式两例、言者与听者理解错位类型十例和同语复句构式,得出的相关结论是:第一,“V 的N”中的“的”字带有指示功能,“V 之N”中的“之”字带有自指功能,虽然二者与NV 构式的差别均来自陈述事件与指称事件的不完全对应关系,但因为语块N 的指别度强弱不尽相同,“之”字用来指示目标是直接的,而“的”字用来指示目标是间接的;第二,从言者与听者的十例理解错位来分析,言者与听者的理解错位具有跨时空性、过程性和倾向性特征,它们本质上源于语言的主观性;第三,同语复句构式中的语块替换、位移和隐现现象说明,此类复句构式的编码动因在于言者与听者“互文见义”的事件立场,以及所涉命题指别度的提升需要,同语式因此可被视为说话人对命题真值态度的立场标记。

(二)基于语境适切度的理据探究(参见第九章)

第九章具体考察了“了2”小句、“这是NP”和“所以”小句构式的语用共性,“能性否定+疑问代词”构式群的语用驱动,以及“N双(寓象)+N双(抽象)”构式的语用倾向,得出相关结论是:第一,虽然表层形式有所不同,但出于篇章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上述三个构式均凸显了语体对构式的压制性;第二,将“语用三角”视作“语义三角”在语用域的隐喻映射,反预期语用心理压制“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系列构式产生了语用小量含义;第三,基于公共领域生态环境的模因环境(动态语境)激活了“N双(寓象)+N双(抽象)”构式的社会意象,由此触发了模因宿主的语用手段与策略。

综上所述,本书关于构式承继描写的方法论主张是:以原型构式为对象,形成基于语块变量的扩展性承继描写;以句法语义为接口,形成基于形义变量的辐射状承继描写;以语用情境为切面,形成基于功能变量的耦合度承继描写。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已进入移动网络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2020年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新时代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勾勒出今后语言生活研究的四个发展要点:一要从通用领域深入各个生活领域;二要推进各种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语言规划;三要兼顾虚实两个领域的语言生活与国内国外两个语言大局;四要在“工具职能”语言规划的基础上,开拓语言的文化职能、经济职能和安全职能。在2020年12月10日天津师范大学举办的“语言与人发展”讲座上,李宇明教授就此指出:语言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语言已逐渐成为人类和机器这“两个物种”所共有互育的事物,属于信息的“第三空间”。当前,“互联网思维”的碎片化特征正在形成,但人们对与之相关的语言问题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以此为鲜明导向,关照本章开头所提及的探索“三个面向”承继描写方法的初衷在于承启转合的思路,本研究的后续重点将落于建立在汉语构式日益丰富个案研究成果上的系统化整理与数字化建模,特别是就某个特定生活领域自然语言处理的数据库和标注语料库的形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