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本书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关于构式理据性承继描写的经验与不足,结合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迭代与更新,提出汉语构式承继描写“面向对象、面向接口、面向切面”的方法论主张,具体可概括为:原型构式是对象,语块变量溯拓展;句法语义是接口,形义变量成辐射;语用情境是切面,功能变量降耦合。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主张的“三个面向”的理据性承继描写方法,其实质是通过描写实践,获得较为一般性的方法原则。除已提及观点,尚有一些问题亟待思考:

第一,表层形式的显性变量,除语块的替换、移位和隐现,是否还存在出现频率较高,或者说较易捕获的变量类型?

第二,汉语构式的语义结构体系正处于不断扩充的状态,已有研究涉及的重要范畴包括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数量范畴、领属范畴、自主范畴、动态范畴、顺序范畴、持续范畴、趋向范畴等等。那么,“主从—平行”关系是否也适用于归纳各范畴间的承继关联?

第三,言者的言语行为是构式情境的功能外现。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是赛尔(John R.Searle)关于言语行为的五种分类(Searle,1969),这能否作为汉语构式分类的高位理据?

第四,以往研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语境层面构式承继的动态性理据? 具体反映在两点:一是对于构式社会规约与用法倾向的固化机制研究略显不足;二是对基于任务场景的构式类化机制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以上种种,将在后面结合汉语实例的研究中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