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接口与语义序列
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注重构式理据性承继描写的层级性,戈德伯格主张从“多义关联”“子部分关联”“示例关联”“隐喻关联”等承继类型入手,探究相关特定构式在“句法—语义”接口的承继序列,其主要依据是一个下位构式肯定存在某个特定的上位构式,而这个上位构式是这个下位构式存在的理据,如此解读能够体现出构式“一上必有一下,一下或有几上”的特点(参见第一章第二节)。基于这样的认识,返回前面所提及的言者可及度和听者指别度的话题,本书认为,面向接口的语义序列描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汉语构式的这两种“度”,比如为什么我们会说“很牛”但不会说“很鱼”的问题(参见第二章第一节)。从语言的最大相似性原则出发,“牛”属于哺乳类动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因此“牛”的语义因子一定是更容易被激活的;从社会规约性认知角度来看,“牛”所蕴含的语义因子丰富(“固执”“骄傲”“壮实”“强劲”等),在“很NP”构式中,因子被激活的可能性就大,因而“牛”的听者指别度也大。对“鱼”而言,情况则刚好相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42名被试的使用频率上,“很牛”有37例,而“很鱼”却是0例(祝莉,2004)。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迅猛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研究或许可为计算机生成基于等级化模块的语言交流提供建设性思路。
据此,本章从“一M 比一M”构式的量差层级、“有X 无Y”构式的整合层级、“都NP了”构式的隐性层级着手,探究汉语相关构式的句法分布及其所蕴含的语义序列,以及它们与相关构式言者可及度和听者指别度的内在关联。第一,考察“一M 比一M+VP”构式从时量向动量、物量的依次投射,揭示构式的递进性差比义向遍指性差比义迁移的量差层级。第二,考察现代汉语“有X 无Y”构式的框架演变,揭示其子类成员的序列生成和基于概念整合理据的承继关联。第三,考察现代汉语复句构式“都NP 了,连NP 都/也VP(否定)”的适配性,揭示“都NP了”和否定性“连”字句中NP所带有隐性语义等级序列的句法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