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断言推理“如果说”与非断言推理“如果说”

一、汉语断言推理“如果说”与非断言推理“如果说”

现代汉语“如果说”推理构式中的“说”字存在隐现现象。具体来说,当前面一个分句的断言性质仅由“说”来体现时,“说”字被强制共现;否则的话,“说”字一般可以隐退。例如:

(1)如果说她能打得过,未免是神话。(王小波《青铜时代》)

→说她能打得过,未免是神话。

→*如果她能打得过,未免是神话。

(2)如果说唱戏是救场如救火,那么医生是救场如救命。(毕淑敏《阑尾刘》)

→说唱戏是救场如救火,那么医生是救场如救命。

→如果唱戏是救场如救火,那么医生是救场如救命。

同样是由“如果说”引导的推理构式,例(1)中的“说”强制共现,“说”一定不能隐退(用“*”标示)。原因在于“她能打得过”在言者看来只不过是一说,分句的断言性质仅能由“说”来体现。例(2)中的“说”可以隐退,原因在于“唱戏是救场如救火”表假设的断言性质,也可由“如果”来体现。为厘清“说”字隐现的个中关联,我们需要区分元语语境的“如果说”与推理语境的“如果说”。

(一) 元语语境的“如果说”与推理语境的“如果说”

根据冉永平(2005)关于“元语言”(metalanguage)是对目标语言进行标示、说明或评述等的阐述,“如果说”推理构式在共时平面上主要存在两种语境:一是元语语境的“如果说”;二是推理语境的“如果说”。元语语境的“如果说”是指,在“如果说X,(那么)Y”中,X 是断言,Y 是对断言的评价。例如:

(3)如果说芭蕾舞是建立在足尖上的艺术,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李晋霞、刘云2009年用例,下同)

→说芭蕾舞是建立在足尖上的艺术,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如果芭蕾舞是建立在足尖上的艺术,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如例(3)所示,该句的前一分句“芭蕾舞是建立在足尖上的艺术”是一个断言,后一分句“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是对断言的肯定评价,因此具有元语言的性质。结合例(1)和例(3),在这类“如果说”的推理构式中,“如果”和“说”的整合度相对较低,表现为“如果”可删除,而“说”却不能隐退(用“*”标示)。推理语境的“如果说”是指,在“如果说X,(那么)Y”中,X 依旧是断言,而Y 既可以是断言,也可以是断言之外的其他言语行为,X 和Y 之间存在“假设—结果”的推理关系。在推理语境的“如果说”中,“说”字似乎是可以自由隐退的。例如:

(4)如果说山是雄壮的标志,那么,水则代表着柔情。[李晋霞、刘云(2009)用例,下同]

→如果山是雄壮的标志,那么,水则代表着柔情。

李晋霞、刘云(2009)在考察推理语境“如果说”共时用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说”字强制共现的条件及其隐现时的倾向性规律,由此得出“说”字在推理语境中的隐现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结论。本书认为,“说”字隐现实际上折射出的是言者基于某个特定情景的假设及其结果的推理方式,接下来具体进行说明。

(二) 断言推理的“如果说”与非断言推理的“如果说”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知,元语语境的“如果说”与推理语境的“如果说”在表层形式上的一个显性区别在于,推理语境的“如果说”,后面的分句既可以是断言,也可以是其他的言语行为。据此,可将推理语境的“如果说”进一步划分为断言推理的“如果说”与非断言推理的“如果说”。其中,断言推理的“如果说”是指,在“如果说X,(那么)Y”中,X 和Y 都是断言,且二者之间具有“假设—结果”关联。例如:

(5)如果说不是更美了,那也是更加显眼了。(张谷若译,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6)如果说世界是一条在海上航行的船,那么这一次必将沉入海底。(范维信译,若泽·萨拉马戈《修道院纪事》)

(7)如果说主人房的稀疏简约让它成为索菲娅的天地,那马库斯的天地则是书房。(陈新宇译,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岛》)

(8)如果说人们已经有了办法,可以叫蒸汽机停止转动的话,那要让一个看门的女人的舌头停止活动,恐怕得让天才的发明家绞尽脑汁。(傅雷译,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出于“是”字句是典型判断句且同时又是断言常见句式的考虑,李晋霞、刘云(2009)将带“是”字句的“如果说”推理构式作为推理语境的“如果说”构式的典型特征。从其随机搜集到的1000例语料来看,断言推理的有928例,约占92.8%。其中,由“是”字句在前后分句中充当断言的有571 例,约占61.53%。从分布上看,类似例(5)中前、后分句均由“是”字句充当断言的有257例;类似例(6)和例(7)中前后分句之一由“是”字句充当断言的有314例。除此之外,由非“是”字句充当前、后分句的,比如例(8),共有357 例,约占38.47%。从出现频率来考察构式的原型性,带“是”字句的断言推理“如果说”无疑是此类构式范畴的典型成员。再来看非断言推理的“如果说”,在“如果说X,(那么)Y”中,X 是某种断言,Y 是断言之外的其他言语行为,X 和Y同样具有“假设—结果”关系,在搜集到的1000例语料中,此类“如果说”构式只有72个实例,约占7.2%,因此是非典型的推理语境“如果说”构式。例如:

(9)如果说这样做不对,我们马上停下来! [李晋霞、刘云(2009)用例,下同]

(10)如果说这位当代才女面对千年前的苏东坡尚属“雾里看花”,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与苏学士同时的那些女性吧。

(11)如果说,整个戏是他的艺术品,刚才不是说过那是集体的创造成果么?

(12)如果说只有声音轻重的差异,那么应以多少响度为宜呢?

如例(9)所示,句子的整体表达凸显了“许诺”的言语行为,例(10)的表达凸显了“委婉命令”的言语行为,例(11)的表达凸显了“提醒”的言语行为,例(12)的表达凸显了“提问”的言语行为。以上说明,虽然都是非典型的推理语境“如果说”构式,但因言语行为不同,它们之间依然存在差异。综合上述关于“如果说”的语境判断与分类,接下来进一步阐明“如果说”的历时演变与“说”字的共现条件与隐现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