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接口与语义延伸

第五章 面向接口与语义延伸

如果说前面第二至第四章的面向对象承继描写的内容,点明了汉语构式在表层形式上的重要扩展路径,那么在接下来的面向接口的承继描写中,本书所希冀体现的则是汉语构式的语义变化及其成员的边缘化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主张自上而下的“主从—平行”共生包含的辐射状承继描写(参见第一章第三节),因此在接下来的三章(第五、六、七章)中,本书将结合前面所提及的语块显性变量(语块替换、语块位移、语块隐现),从构式语义延伸、语义对立和语义序列的角度,梳理和描写相关汉语构式在“句法—语义”接口上的承继关联。

具体来说,本节将展开基于构式同构性的语义延伸描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它源于莱考夫在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的认知语义学。基于构式同构性的隐喻派生承继描写主要围绕该理论框架的三个要点展开:一是隐喻的普遍性,隐喻不是语言的特殊化表达手段,而是语言的常态,它是在人类日常语言生活中长期形成的规约;二是隐喻的系统性,隐喻不是个别、随意制造出来的,不少看似孤立的隐喻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承继性理据;三是隐喻的概念性,因为思维过程本身具有隐喻性,所以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方式建构和界定的。

在莱考夫认知语义学的影响下,认知构式语法把“隐喻扩展链接”[Metaphorical Extension(IM)Links]视作构式子类扩展的重要类型,通过把概念隐喻作为重要的承继性理据来描写原型构式向子类构式的语义延伸,得到相关构式在形义接口上的映射动因。基于上述理解,本节将重点考察汉语三个构式的语义延伸现象:一是“有X”构式的隐喻派生,表现为X 的名动替换(参见第二章),发现“有”字与名词、动词组配的功能同一性实际源于事件陈述向性质评述的隐喻引申;二是“NP(受)+VP(t)+QM”构式的隐喻派生,表现为NP前移话题化(参见第三章),量词功能的同一性和“VP+QM”的同构性体现了计量状态句法实现的类推效应和语言使用者类比思维的隐喻投射;三是“把”字句图示的隐喻派生,表现为“把X(被处置客体)”语块的强制共现(参见第四章),其所带来的主观处置义反映了物理空间层面的客体位移向时间层面、人体空间层面、社会空间层面等的隐喻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