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经过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各方面的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进入了新时代。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根据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4次提到“美好生活”;在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时,特别强调全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报告最后还以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结束。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好生活”激活为时代热词。事实上,早在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十八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时,各大媒体都以此作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然而许多人,包括专家、学者都未曾料到,“美好生活”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非常核心的政治术语,关于“美好生活”的一系列论述会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德在《浮士德》中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理论和生活的关系从来是辩证的,真正科学管用的理论归根结底来自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任何思想理论只要抓住人的根本,就能说服人,就能像闪电一样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理论与生活之间奇妙辩证法的生动见证。人民群众都切身体会到了生活的巨变,并被激发出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澄明了美好生活的意义。同时,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在现代社会,任何事情一经主题化,都首先变成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廓清美好生活的相关问题,这正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向往美好生活,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好生活?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当前,又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我们实现美好生活?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幸福?这一系列问题是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值得每一个向往幸福美好生活、正在为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奋斗的人深思领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