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二)毛泽东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与马克思一样,毛泽东自青年时期就对人生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在阅读自己的老师翻译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曾有感而发地写下这样的批注:“一切之生活动作所以成全个人,一切之道德所以成全个人,表同情于他人,为他人谋幸福,非以为人,乃以为己。”[27]在毛泽东看来,社会生活的根本目的当然是成全个体的人生意义,实现个体的幸福,但个体幸福的达成只有通过为他人谋幸福才能实现。当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胜利时,毛泽东冥思苦想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论题终于有了答案。从此,毛泽东将实现共产主义、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毕生志业。人民的幸福高于个体幸福,一个人只有坚持为人民的幸福而奉献,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幸福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这种信念贯穿着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全过程。

毛泽东自觉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实现美好生活的道路。

第一,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毛泽东作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人民赢得美好生活的正确论断。在资本主义列强四处扩张、争相掠夺殖民地,而中国生产力水平又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列强不会允许,中国自身条件也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革命实践中得到验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展现,特别是由于俄国同样是经济落后国家,俄国的胜利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十分巨大,毛泽东谈道:“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经验,鼓舞着我国人民,它使得我国人民对于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28]毛泽东坚信,走俄国人的路可以使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中国革命,首先要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过渡阶段,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通过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开启了历史的新征程。

第二,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奠定各项基本条件。毛泽东曾经充满感情地谈到他的希望:“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火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29]毛泽东认为,只有当政治上、经济上具备了一切条件的时候,中国社会才能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国人民才会迎来新的美好生活。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自此以后,中国的一切发展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保障下,中国人民不仅成为了政治上的主人,也第一次成为了追求和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的主人。

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特别是对于当时连人民基本的生存需要都难以满足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一旦夺取政权,首先就要集中力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之后才谈得上逐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其他需要。毛泽东谈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30]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适时地用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致力于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在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谈到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恢复生产事业上来,他认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3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一开始就把保障人民生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最终实现了经济局面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虽然后来党的工作一度偏离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但是在建国后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本身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第三,对中国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设想。在毛泽东看来,一穷二白的中国恰如一张白纸,可以画出美好生活的最新、最美图画。作为中国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高速增长,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且多次明确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提高和发展生产力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32]

其次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当然具有普遍真理性,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可提供重要的借鉴,但是中国的国情是独特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面对的问题和矛盾都是独特的,这就内在地蕴含着走民族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因此,毛泽东强调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认识自己的国情,不能成为任何国家与力量的附庸,要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特方法。

再次是公平正义、人民民主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毛泽东的追求就是以经济公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人民在财产占有、产品分配上尽可能实现公平,与之相应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共同奋斗。毛泽东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也是广泛实现了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与社会民主的社会。

最后是由社会主义“新人”构成的全新的世界。在毛泽东看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他认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统一的,因此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还要改造主观世界,即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与精神境界,提高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水平与能力,使人们在革命与建设中始终保持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中国社会将成为一个“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新世界。

总之,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毛泽东不懈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困难、挫折乃至错误,但是历史地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十分显著,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