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经济生活是美好生活的物质前提

(一)美好的经济生活是美好生活的物质前提

人的全部生活以物质生产与消费为前提。生活的前提是生存,人类要生存,首先要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以满足人们基本的衣食之需,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6]恩格斯也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贯穿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在不同的生产力基础上,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但它们始终是人类与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经济生活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生活状况。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具决定性的环节。物质生产活动虽然源起于动物性的本能,但它不是一种纯粹动物性的活动,恰恰相反,正是在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与动物区分开来;正是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人类社会生活从以维持肉体存在为唯一内容的混沌总体分化为各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活领域,政治、文化等不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形成的社会分工中的特殊领域。人们的生活状况当然是诸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直接地、完全地归结为经济生活状况,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生活通过各种繁多的中介和环节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恩格斯强调:“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8]

个人的经济生活深刻地影响其生活的总体状况。马克思认为,个人的生活状况与物质生产紧密相联,个体的存在状况、个人的生活方式要从物质生产方式中得到真正的理解:“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征。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9]这一方面是说,个人的生活总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个体不可能享有超越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物质生产水平的生活,个体的物质生活水准从根本上是由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由不同的个体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关系所决定,不同的个体处于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不同位置,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生活状况。

总之,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绝对谈不上美好生活。无论是就社会生活的整体状况,还是就个体的生活状况而言,经济生活都是美好生活的现实根基。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一方面,如果整个国家的经济不能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地发展,个体的美好生活就会失去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尽管今天可供人们选择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十分多元,但如若我们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生产,发挥所长,不能通过参与社会生产获取令人满意的收入,自己所得的收入不能支持相对自由的消费活动,我们就很难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