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素质的局限

五、个体素质的局限

古今中外深刻的思想家们都反对将幸福美好简单地等同于物质满足的快乐,而是更强调内在素质、境界的重要性。康德“德福一致”的思想对于当代人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人要获得幸福美好生活,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德性与能力,只有自觉地全面发展自身,才配得上真正的美好生活。马克思早在高中阶段就认识到自己要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奋斗。其实,无论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还是个人自己的美好生活,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素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真正的幸福美好来自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充分、自由、和谐、整体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反过来说,在社会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自身的素质水平是制约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一定先天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他们所达到的质量与水平。这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主体条件,具有内在性、稳定性、整体(综合)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人的素质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归纳。我们认为,制约我们美好生活实现的个人素质主要在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养、人文素质五大方面。

一是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在于两件事:肉体无痛苦,心魂无纷扰。的确,如果身体素质不行,不堪大事,甚至基本的正常生活都有障碍,就极大地局限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据1948年的调查,当年壮丁体检19800人,有明显病残的不合格者竟有12150人,占被检查人数的61.4%。其体质之差,可见一斑。1948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35岁,人口死亡率达31.9‰,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人口死亡率为7.14‰,婴儿死亡率为5‰。这一切无不昭示着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变得更强壮、更健康、更长寿。但是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方面的原因,我国公民的身体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有差距。更令人忧虑的是,中国人体质近年来在总体提升中还存在着隐忧。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2014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2.7%和41.6%,比2010年分别增长0.6和1.8个百分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别为10.5%和13.9%,比2010年分别增长0.6和0.9个百分点;成年男性国民体质达标率下降0.1%,“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下降0.41。身体肥胖容易引起一系列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成年男性在当今仍然是单位和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体质如何,影响的不只是个人。同时,有报告显示,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肝癌、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癌症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平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在今天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还有不少人得了“富贵病”,疲于应付,吃各种药,各种忌食,从而大大制约了对生活的享受。

二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并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及适应能力三方面构成[21]。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与心理素质是强相关的关系。由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遽转型,当前中国民众的心理素质总体堪忧,大大制约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根据原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我国1/5人口的心理健康有问题,5%的人口处于心理疾病状态,抑郁症患者为1亿左右,每年的自杀人口达到30万。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则显示,73.6%的城市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占16.1%,而心理健康的人只占10.3%。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自闭症、惊恐障碍、读写困难等。其中,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就年轻一代来说,心理素质方面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独立人格的缺失。由于成长在丰裕社会、少子时代,得到父母、长辈乃至社会的百般呵护,导致人已长大甚至成年,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时期,即所谓“巨婴心理”。最突出的表现,一是“自我核心化”的“万能自恋”,以为本人无所不可以;二是“偏执决裂”,他们知足于本人的设想,自以为是;三是再细小的实际麻烦都需要依靠他人来解决。这种心理障碍显著阻碍了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

三是专业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精细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包打天下,而不得不通过专门学习,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在特定的领域中做出贡献,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当代中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进入到一个能力本位的时代,专业素质构成能力的核心,正所谓“因为专业,所以卓越”。专业素质首先是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是“门外汉”。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人面临的问题是专业知识不扎实,知道一些但不深入、不求甚解,满足于“大概其”。专业素质其次是专业技能,没有专业技能就是“假把式”。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教育“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这里的“低能”主要是指技能、动手能力比较差。这也是制约我们诸多行业能做大却不能做强、做精的重要原因,也是不少个体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更好职位的重要原因。

专业素质还包括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指从事专业相关的精神状态、道德、操守,具体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我们人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以一定的职业为他人服务,同时也享受着其他人提供的专业化的服务。只有人人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并以良好的职业精神使自己的知识、技能精益求精,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美好。

四是科学素质。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座架”(Gestell)和核心动力,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之为现代公民的重要体现。“五四运动”将科学这位“赛先生”请了进来,科学在中国获得了充分发展,公民的科学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质(素养)分为三部分: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国际上还统一制定了量表,对各种公众的科学素质进行调查。中国科协组织进行了11次调查,最新一次是2020年进行的。据202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到10.56%,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8.96个百分点(2001年是1.44%)。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达到或超过这一目标也是创新型国家科技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点之一。必须注意到的是,美国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在1988年已达到10%,如今这个比例已达到28%;瑞典则早在2005年就达到35%;2014年加拿大已达42%。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追上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科学,公民的科学素质大大制约了人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自己造福的可能。

图4-5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科学素质更高了》(《人民日报》,2018年9月19日)

五是人文素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民众富裕,出国旅行成为一种时尚,但是近年频频传出国人在国外不受待见的事情,主要问题是被称之为“素质低”,比如大声喧哗、随意插队、随地吐痰、贪小便宜等。毫无疑问,这里的“素质”不是指科学素质,而是指人文素质。西语中的“人文”(humanities)直接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本来就是人、人类、人性的意思,后来继承了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人文就是指人的文化、教养、教育。中国古代典籍《周易》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将之注疏为:“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这是中文“人文”之所出,其实是“以文教化”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既保持了其古典的含义,又与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思潮和现代的学科划分有着紧密的关系。“人文”因此具有了相互关联的两重含义:一层指涉的是对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关怀;二是指文明教化的学问,即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从学科划分的角度看,它事实上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里所说的文科是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公民的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的素质,套用冯友兰先生的说法,我们可以说,科学素质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人文素质是使人成为人自身。

现代人文素质主要是指公民所具备的人文知识、理解的人文思想、掌握的人文方法、遵循的人文精神的程度与状态。其中,人文知识与人文思想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和灵魂。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个体的人文精神就是对这种根本精神的习得与体现,即稳定的气质、修养和行为方式。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传承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精神指向。

自20世纪90年代讨论人文精神危机以来,中国人的人文素质及其人文精神应该说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90后”“00后”一代展现出令人惊喜的飞跃。但是粗俗或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少见,人性冷漠、去道德化倾向比较严重。一个幸福的国度一定是国民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国度,一个拥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不仅会为社会带来美好生活的氛围,也会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奠定内在的基础。

A TI V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6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81页。

[5]《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同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3月27日。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5页。

[7]《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6页。

[8]李培林:《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问题和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

[9]《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7200万人》,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1-04/8113847.shtml。

[1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4~365页。

[11]朱力、纪军令:《当前我国重大社会矛盾冲突的新型特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13]朱志玲、朱力:《现实矛盾与非现实矛盾:现阶段社会矛盾的类型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70页。

[15]朱力、纪军令:《当前我国重大社会矛盾冲突的新型特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

[16]张潇爽、徐艳红:《当前中国人为何焦虑?焦虑程度几何?》,《人民论坛》,2013年第9期。

[1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19][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2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名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21]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