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的内在结构

(一)认识自我的内在结构

认识自我,首先是要认识到自我具有什么样的属性、特征。综合古往今来思想家们的探索,有如下三对辩证关系是基础的,必须予以把握。

一是自我既是肉身性的存在也是意识性的存在。我们的肉身与生俱来,是自我的基础和保障。虽然在人的一生中肉身会发生一些变化,但离开肉身也就没有了自我。同时,每个个体都具有或强或弱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我(self)因此一定是自己意识到的存在。

二是自我既是历史性的存在也是同一性的存在。在现实中,不仅自我的肉身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自我的经验、经历也总是变化着的,具体的经验、经历相对于整个人生而言都只是一些片断,自我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所以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说,有“重获新生”之谓。但是这些变动又不是“无物常在”的,自我有相对于肉身、经验的超越的方面,使自己作为一种前后一贯的持续的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是同一个我。一如佛教所启示的:生命相似相续、非断非常。

三是自我既是社会性的存在也是私人性的存在。个体来到世间,就无往而不在社会之中。自我是在社会中获得经验,从而历史性地形成真实的或想象的自我意识。但是任何一个个体自我的存在都是独特性的存在,始终存在着不可公度的、别人难以“进入”的私人世界,对于这种私人性的尊重与保障正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前提。

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我的内在结构,马克斯·舍勒称之为“心灵秩序”。中国自古以来,把自我区分为身与心,身心合一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身心分离就会造成极大的痛苦,或曰不幸福、不美好。“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沧州,心老天山”莫不如是。在古希腊,从毕达哥拉斯开始就认为每个人都是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并把灵魂看成是不死的,可以轮回的。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最真实的,而肉体只是幻相;灵魂本身又由三部分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柏拉图还有个著名的“灵魂马车”比喻:人的灵魂好比两匹马拉的马车,一匹马是激情,一匹马是欲望,而理性则是驾车人。当理性、激情、欲望相谐有序时,人的灵魂就获得了圆满的幸福,否则就是痛苦的。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看来,人是上帝创造的,由灵(spirit)、魂(soul)、体(body)这三个元素构成。这一思想很有启示、影响深远。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生理、心理、心灵的存在。其最具启发性的地方就在于区分了魂与灵即心理与心灵。在今天,因为身体(生理)而不能幸福的人越来越少了,心理学的大热也促使人们相信,幸福更多关乎心理,不少心理学从业人员也号称从事灵魂、心灵的工作。其实,心理和心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简单地说,心理是一个科学范畴,而心灵是一个纯粹的人文范畴。在心理学中,一切心理问题都能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有心理医生,可以开处方,打针、配药、催眠甚至电击。心灵则是人精神中最接近神性、最具灵性的部分,是任何科学技术所不及的。再高倍的望远镜望不到人生意义,再高倍的显微镜看不到人性和人的品质。今天很多人生活不够幸福,往往不是生理(体)的方面没有得到满足,也不完全是心理(魂)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而是心灵(灵)无处安放,缺失心灵家园,处于精神上的无家可归状态。人们很轻易就能发现,在如今心理学、心理咨询大热的背景下,不少人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心灵鸡汤”,参加各种所谓的“灵修”。且不管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何种问题,但至少表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到很多问题仅仅靠心理满足的方式是远远解决不了的。总之,认识到这种自我结构,我们就会意识到,在生理、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幸福更根本的方面在于心灵的安顿。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所谓的“我”其实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这一思想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认识自己。本我是“利比多”(Libido,性欲)的原始的、生理的永恒冲动,属于无意识范围,是欲望的我,遵循着快乐原则,怎么快乐怎么来;超我则是后天社会规范(法律、宗教、道德)中的是非标准与价值判断所构成的下意识,即“良心”,是仲裁的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意识的自我,它是思维的主体,对本我和超我起着调节的作用,是主宰的我,遵循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协调的人就是心理正常的人,而发生自我认同危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其根源就在于这三者的失调。推而言之,只有三者得到协调,我才有稳定的我,才可能真正幸福。

正如第一章提到的,关于何为幸福,历史上形成了功利主义、禁欲主义、犬儒主义、来世主义等不同观点。而从对自我的认识来看,人生的幸福首先当然是体现在个体的生命安顿上。就个体而言,知情意、感性与理性、身与心的安顿是缺一不可的。其实,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早就指出,幸福就在于两件事:肉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尽管人们关于自我结构的认识越来越复杂、精微,但只要正确认识自我,我们就能接受这样的一种幸福观:真正全面的幸福是身心健康和灵魂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