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蓝图

(五)空想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蓝图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分化与不平等日益突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规划美好的未来生活蓝图的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起来。在西方近代关于美好生活的阐释中,空想社会主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

社会主义源起于1516年人文主义者莫尔的《乌托邦》(全名为《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乌托邦”源自拉丁文的“upopia”,原意为没有的地方,这也是所谓“空想”社会主义的来历。莫尔生活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此时欧洲处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早期,英国作为资本主义起步较早的国家,纺织业迅速发展,由于耕地被圈占,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在《乌托邦》中,莫尔严厉地指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羊吃人”的血腥做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一面穷困不堪,而另一面又是奢侈无度”[8]。莫尔认为,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是其社会制度,即私有制,只有废除私有制,人类才可能获得幸福。在书中,莫尔还进一步思考了取代现有社会的具体方案,描绘了一个比柏拉图的“理想国”更完美的国家。

莫尔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寄托于这个虚构的国家,在乌托邦中,实现了财产公有、全面的平等,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始祖,莫尔直面英国当时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将私有制视为社会分化的根源,他显然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但是囿于时代的局限或现实的考虑,莫尔采取了虚幻的文学形式,没有明确提出要以“乌托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也没有提出如何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意见。不过,可能恰恰因为这一点,《乌托邦》一方面切合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完美社会的向往这一真实需要,另一方面这部伟大著作在诞生之初也并未引起统治当局的特别反感,因而得以广泛传播、风靡一时。

在莫尔去世102年之后,意大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康帕内拉写作了《太阳城》,他和莫尔一样试图告诉人们现存社会的不合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与压迫、没有贫富对立,人人以劳动为荣的光明、温暖的人类未来即将到来。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托马斯·闵采尔诞生于德国,与莫尔、康帕内拉以著作来表明自己的社会理想不同,闵采尔是投身到农民战争中,通过一篇篇农民起义的战斗檄文阐明自己的思想。在闵采尔看来,德国当时的社会不啻于人间地狱,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千年太平王国”。闵采尔不再假托他人之口来阐述理想社会的蓝图,他直言“千年太平王国”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堂”,不是在来世才能实现,他需要人们自己动手来建立,即用暴力的手段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同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16至17世纪,即阶级剥削与反剥削斗争初露端倪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产生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无产阶级逐渐成熟与壮大起来,随之产生了反映他们的思想与要求的第二代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即恩格斯所谓的“直接的共产主义理论”,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超越了早期主要将社会理想寄托于虚构的乌托邦、停留于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他们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和论证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等问题。他们指出,私有制是经济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平等的根源,他们直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消灭阶级差别、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在理论上推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且对底层的劳苦大众抱有深切的同情,把共产主义作为实践问题提出来,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作出切实的努力。比如温斯坦莱在他出版的表达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自由法》中,提出理想的社会是“真正自由的共和国”,他批判资产阶级的自由观,认为真正的自由的基础是使用土地的自由,因此在真正自由的理想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劳动产品实行按需分配,而生活资料则属于私人,个人可以自由支配。这种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区分开来,指出只有生产资料应当实行公有制的观点是温斯坦莱的重要创新。莱斯坦莱同时还是“掘地派”的领袖之一,他带领一批贫苦农民共同开垦荒山,共同占有、生产、共享劳动成果,过着一种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又比如马布利,他虽然和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批判私有制、描述未来的理想社会,但是他在两个方面都有创见。在对私有制的批判上,他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描述了私有制的起源、发展与后果,而且他直接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中,他认为原始公有制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实的办法是制定社会改革的纲领,推进社会改革,建设新的“完美共和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随着源起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得日益彻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各个国家逐渐上升至首位。无产阶级自产生起就遭受剥削与贫困的折磨,因而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但是当时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十分幼稚,没有采取独立政治行动的能力,亟须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当时,欧洲社会上一些思想家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处境十分同情,认真地思考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探索变革现存社会制度的途径,创造出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反映劳动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比如欧文在他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成熟的著作《新基督教》中,直接以无产阶级代言人的身份发声,提出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欧文还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会朝着越来越合理的方向发展,他提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暂时的,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这些观点都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乐于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也是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大特点,傅立叶、欧文都依据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进行了试验。傅立叶的试验是建立人们自愿组成的协作组织“法郎吉”,人们在协作社里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合理分配,虽然傅立叶深信自己的努力必将把人类引向幸福与和谐,但他的试验最终却因难以维持而宣告结束。欧文则先后进行了“新和谐公社”“劳动产品公平交换所”“协和大厦”等多次试验,试图构建出新社会制度的典范进而推广至整个世界,使人类早日过上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但是这些试验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欧文本人也为此散尽家财。

毫无疑问,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存在重大的局限性,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是近代一些思想家对人类未来的严肃探讨与天才般的设想,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信仰与执着追求,其中包含着许多宝贵思想的萌芽,深刻地影响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