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冲突的表现

(一)矛盾冲突的表现

这种本质上是美好生活之间的冲突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表现在阶层矛盾、群体矛盾、官民矛盾和个人矛盾等方面。

一是阶层矛盾。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两阶级一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复杂变化:一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加入使得工人阶级人数大幅度增加,同时服务业工人人数超过工业工人,国有企业工人比例日益减少;二是农民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内部日益分化并且高龄化;三是知识分子阶层中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中产阶级的主要力量,而且其经济及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四是私营企业主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阶层;五是新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不断涌现。[8]所谓“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人士总体规模约达7200万人。[9]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不同的利益、立场导致阶层矛盾。同时,中国社会大规模的流动基本结束,社会分层已趋于稳定,由此出现所谓阶层固化及各种“二代”“三代”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阶层矛盾。

二是群体矛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经常说“人民群众”,其实人民依据不同的自然、社会、精神属性是分为不同群体的。朝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进程,也是一个群体分化、再群体化以及群体间矛盾不断凸显的过程。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组织甚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趣味的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各种矛盾,不时形成社会热点事件。其中,有关精英、大众的矛盾尤其具有典型意义。精英群体主要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相较于大众,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良好社会关系,掌握或接近社会稀有资源。首先,由于地位、利益、素养、见识不同,精英群体与大众群体存在矛盾甚至冲突对立,“仇官”“仇富”,骂“砖家”,甚至“反智”的现象就是突出表现,至于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对立则是这一矛盾上升到价值观、政治哲学层面的表达。其次,精英群体内部,例如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之间、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之间、经济精英与知识精英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呈现出所谓社会精英分裂的状态。再次,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大众也未必同时和所有的精英群体冲突,而往往是某时跟随某个精英群体与另一个精英群体产生矛盾。最后,不仅精英是撕裂的,大众自身也是撕裂的,大众分裂为诸多不同的“小众”,他们基于不同的利益、趣味,彼此之间产生矛盾,甚至是冲突。在智能技术支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小众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是官民矛盾。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就指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10]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通过大力反腐,全面从严治党,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持续改善民生以及实施一系列维稳举措,官民矛盾的某些方面得到缓和,但问题总体还在,在某些方面还比较突出,并且有了新的表现。这不但体现为因征地拆迁、环境整治、市容管理、公共服务而产生的一般性官民冲突,还体现为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习惯性质疑,形成所谓“塔西佗陷阱”。在各种矛盾中,一些“钉子户”“老上访户”,常以“缠”“闹”“胁迫”等方式对政府日常工作进行围堵,其诉求及方式往往既有合法的一面也有非法的一面,而且旷日持久。有些甚至走向跨区域的“串联”,集合起来在重要节点或场所行动以吸引社会舆论的关注,以实现诉求的目的。[11]现阶段,官民矛盾凸显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由于政府的全能型性质,人们习惯于将任何利益的受损、人生的失意都归咎于政府;二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不够现代化,特别是基层政府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容易激起民愤;三是一些干部畸形的权力观、政绩观及低素质行为造成恶劣后果。如何处理好官民矛盾仍是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中亟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四是个体矛盾。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个人从属于集体的社会。但是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极端精微化发展,不仅导致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也使得人们彼此相连的生活世界日益分崩离析,无论是人们工作的领域、专业,还是生活的空间、时间,都高度碎片化也高度区隔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个人的独立性显著增强,从人的角度理解现代化,很多人就认为是个性的解放。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观念与因开放而舶来的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一拍即合,后现代主义思潮去中心化、差异崇拜的观念也起到重要推进作用。如果确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话,那么今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比之于以往更多地激起了人们的本能的利己倾向。在现实的层面,个人之间日益相互独立、区隔、锁闭,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宅”文化比较盛行。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目前阶段,人们经验到的人的独立性只是表面的,本质上这种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封闭的个人一旦涉及因为“物”而彼此接触甚至产生矛盾时,往往因为各自只想着自己的那一方面,都觉得自己很委屈,都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从而使得很小的矛盾变得不可忍受、难以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