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凸显,进而被人们日益关注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温饱问题、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主要目标,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被长期忽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制约,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生存与居住环境,甚至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生态文明理念逐渐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
1.生态文明理念逐渐确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我国大量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草原,局地污染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业发展规模有限,生态失衡的现象虽然一定程度出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人定胜天”的理念深入人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恶果初现,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但发展优先的思想仍然占据主流。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了“世界工厂”,工业制造业的规模快速扩大,我国加速逼近自然容量极限甚至逾越了部分红线,环境质量整体恶化。与此同时,我国在21世纪开启了科学发展的征程,明确了寻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生态文明作出了高度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倡导包含“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促进美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和谐统一。
2.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正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自此之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制不断改革与发展,逐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相适应,逐步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相适应。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出台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开启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但是总体而言,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职能非常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能则相对较弱。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988年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面向全国公开招考一大批环保干部,为国家环境保护的专业化管理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与法律修订的进程,初步形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增长,能源、化工、钢铁等的产能、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给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为此,我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生态环境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实施了大气、土壤“三个十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进行了重大修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通过,我国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了中央环保督察等一系列重大制度。特别是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实现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防护三大领域的统一监管,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性与权威性大大增长。
3.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与之相对,我国的资源却比较匮乏,生态比较脆弱,我国适应人类生存与居住的国土面积只占全部国土面积的27.36%,因此我国生态环境一直承载着巨大压力。但是在此基础上,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上仍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污染治理成绩喜人。20世纪70年代,官厅水库污染治理拉开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序幕,自1994年开始、持续20多年的淮河治污是水污染治理的重大事件;20世纪80年代开始治理沙尘暴,90年代开展脱硫治理酸雨,2010年后攻坚治霾;固体废弃物从随意堆放到80年代的直接填埋、90年代的卫生填埋、2000年后的垃圾焚烧,再到2010年后的循环再生强制分类。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人民逐渐重新享受到碧水、蓝天、净土,拥有了更加安全、清洁、美丽的生活环境。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7月关于水环境的月报显示,大江大河总体水质稳定,在监测的1861个国考断面(点位)中,Ⅲ类以上水质(优良水质)上升至71.7%。2019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5年)》,报告显示,在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空气质量总体明显改善,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大幅度下降,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4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北京作为首都,自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显著提高,2018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减少到15天。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件》正式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将在全国陆续推广。
二是生态系统修复与改善进展巨大。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采取防御型的生态治理手段,比如治理水患、绿化荒山、水土保持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多项修复型与改善型的生态治理手段,比如进行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自然生态环境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总面积147.17万平方千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个,总面积约97.45万平方千米,2018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至474个;2018年生态环境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4.7%,生态治理的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从1949年的8.6%增加到2018年的21.92%。
三是资源节约成效显著。资源相对短缺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制约。进入21世纪之后,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十一五”开始,“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并逐级分解落实。目前,我国积极构建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影响小、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体系;清洁能源比重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如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创造更多绿色低碳的产业、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应当说,当前在资源节约上我国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在如此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的前提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效已经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