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更好社会生活的现实诉求

(三)人民对更好社会生活的现实诉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人民的社会生活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新时代人民期望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享有更美好的社会生活。

1.人民期望民生状况全面、持续地改善

一是对各个民生领域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毋庸讳言,我国民生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突出地表现为“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一系列问题。儿童与青年的上学问题虽然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仍然不足,“上学难”问题的实质是上“名校难”。人民基本的医疗需要虽然已经能得到满足,但是优秀医务人员、先进设备技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比较缺乏,并且由于公立医院当前市场化倾向明显,医疗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看病难”的问题实质上是到好医院看病难,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代价高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就业与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但是每年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需要就业的人数尚有差距,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难”的问题既是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大,又是个人找到合适的职业领域、获取合理的薪酬待遇上的困难。近年来,商品房价格飞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远远超过社会平均购买力,但是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又划定得比较低,“住房难”的实质是在传统居住观念难以改变的背景下,高收入群体在高房价面前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难以实现,大量中等收入人群则形成了庞大的夹心层。

基于这些现实,人民需要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当然,在其他的民生领域,人民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希望社会保障水平更高,希望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希望食品医药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社会安全状况继续改善。党对人民在民生方面的诉求有着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推进,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是两个新增的目标,这显然也是对人民提出的更高、更多的民生诉求的直接回应。

二是要求更加公平地享有社会公共资源与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实现小康,人民民生诉求的聚焦点逐渐从民生水平的总体改善,转变为社会资源与服务的公平享有上。与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相一致,人民的民生水平也表现出城乡、地区、群体间的明显差异。无论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还是收入水平、个人就业与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都向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社会中的优势阶层则由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优越地位占有更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与服务,而人民享有社会公共资源与服务的水平又进一步扩大社会的阶层差距。一方面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等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贫困,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表达自身利益的能力较差,处于被甩出社会结构的边缘;另一方面是社会优势阶层动用各种资源与渠道来扩大自己的利益,不断谋求话语权,影响国家政策制定,在此过程中还滋生出大量的腐败与犯罪行为,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资源、服务分配的公平性,破坏了正义的原则。因此,新时代人民不仅希望在发展中提高与改善民生状况,更希望通过包括收入分配制度在内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有效缓解城乡、区域、群体间的不平等现象,希望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更好地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

2.新时代人民期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更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但是差距过大就会引起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失衡。对于现代化国家而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虽然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但还远远没有形成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因此,人民期望通过改革工资制度、税收制度、压缩行政成本、发挥财政的分配调节功能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促使更好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二是更完善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畅通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职业、群体日益涌现,开放型、合理型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利益固化、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当下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并不完善,阶层固化的趋势显现端倪。因此,人民希望更多地照顾社会弱势群体发展的需要,构建通畅的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渠道,防止阶层固化,避免社会极端分化、对立带来的社会危机。

三是更发达的社会组织。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反映诉求、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各种社会组织还不够发达,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社会组织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人民希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和地位得到合理的定位,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更好地为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服务。

四是更健全的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良好的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各社会阶层表达利益诉求、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享、共建。构建良好的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既需要建立科学的利益表达机制,也需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协商机制,还需要建立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预防化解机制。然而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也是近年来社会矛盾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时代人民希望能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五是更现代的社会治理模式。现代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体,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社会治理中,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变到位,在社会治理中仍存在大量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社会组织与个体尚且没有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愿更加强烈,人民希望政府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权力的边界,也希望自己能更全面、深入地参与社会治理,切实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