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政治生活的现实诉求
今天,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广泛和充分,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蓬勃有序地发展。但是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就越会对民主、对政治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政治生活的现实诉求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更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所在,党的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民美好政治生活的实现程度。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当前不但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也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种危险”;同时在社会矛盾日益多发的历史条件下,还遭遇着“塔西佗陷阱”的危险。因此,新时代人民期望党能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民美好的政治生活提供坚强的领导基础。
2.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为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发挥民主权利提供了制度与法律保证。但是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并非完美无缺,有些法律法规与制度还不够健全,关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的一些具体规定比较模糊,这就会导致人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过程中缺乏规范的行为、合理的程序与秩序。另一方面,相对于社会生活本身的发展而言,制度与法律的发展与完善程度往往带有滞后性,这就从根本上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不断发展的要求。
3.更加平等的政治参与
从原则上而言,每个中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都是平等的主体,但是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却不难体验到,当前的政治生活与真正平等的政治参与存在较大距离。比如,当前我国的政治参与存在明显的区域、城乡、阶层间的不平衡现象,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个体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职业领域、文化素质会对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动机、能力与水平发生影响。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政治生活比较活跃,拥有较多社会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甚至主导着公共舆论。相对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政治生活则相对缺乏,农民、工人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则相对较弱,甚至长期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因此,新时代,人民期望在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平等的政治参与。
4.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各类政治主体存在与发展的环境和状态,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中,人们才会积极、有序、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反之,一个国家政府无能、官员腐败,党纪国法就会失效,身处其中的人民就会缺乏政治担当与政治道德,这个国家就会弊病丛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方面采取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党内外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是我国政治生态诸多问题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因,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腐败源头的清理、权利监督体系的构建、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新时代人民期望通过一系列努力,使政治生态沿着风清气正、团结活泼的轨道发展。
5.更加切实地行使民主权利
人民当家作主不是空洞的政治承诺,也不能仅仅体现在制度与形式的层面,而是要落实在人民的日常政治生活实践中。判定人民的政治生活是否美好,根本标准就在于人民是否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切实地行使民主权利,人民是否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实质地促进了自身利益的实现与发展。历史地看,随着上述关系人民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改善,人民的政治参与越来越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浅表走向深层。新时代,人民对政治生活的要求必然是继续向纵深发展,走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政治参与,要求更加直接地参与公共决策和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