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基本特性

(三)美好生活的基本特性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我们已经通过阐述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基本内容回答了美好生活“是什么”的问题,自然而然,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探讨美好生活作为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与生活状态“怎么样”,即美好生活有什么基本特性的问题,从而更为全面、合理地把握美好生活这一问题。

第一,终极性。人类所追求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某种价值,如果我们把价值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工具性价值和内在价值,相应的,具有价值的事物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仅具有工具性价值的事物,一个事物具有工具性价值就是说这个事物仅仅是人们实现某种目的或价值的工具,比如金钱;二是兼具工具性价值与内在价值,即这个事物本身就有价值,但同时又是实现某种更高目标与价值的工具,比如健康;三是只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即这个事物不是任何其他目标与价值的工具,在它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没有更高的价值,它是其他目标的目标、其他价值的价值,它是作为终极目标的价值。美好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人类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域、哪个国度、哪个民族,美好生活都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的一切价值追求、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从根本上指向美好生活这一目标。

第二,总体性。人的需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复杂总体,人类活动追求各种具体的目标与价值,美好生活不是人的生活的某些方面、领域、阶段的局部的美好,不是某个具体目标与价值的达成与实现,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生活的美好,它是人的生活整体状况的美好。比如,物质丰裕、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绝不是美好生活,社会总体财富十分充裕但公平正义阙如、社会矛盾突出也绝不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具有总体性,它是人类需要的全面满足,它是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好,它是在各个具体目标与价值实现的基础上的总体性价值的实现,它最终要达到美好的世界图景与美好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的美好生活。

第三,历史性。美好生活不是抽象的话语与空想,也不是既定的理想状况,无论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还是美好生活的实现都是一个历史性的生成过程。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人们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人们的需要总是与一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出生活是否美好的评价,人们在可以想象的范围内谋划可能的未来的理想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在通过积极的行动满足原有的需要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构成了人们对于生活是否美好的新的评价内容,美好生活的内涵因而不断丰富与发展,从而逐渐把自身的全部内容展现出来。美好生活的“概念的运动”与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我们今天得以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更为全面、深刻、具体的理解,以及我们已经拥有一定程度的美好生活,都是历史实践的结果;我们今天关于美好生活的具体谋划与实践构成了未来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人类在“需要-满足需要-产生新的需要”的无限演进中实现历史进步,逐步实现美好生活的升级,并日益趋近于美好生活的极致。

第四,多样性。美好生活是和谐的生活,但并非整齐划一的生活。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自然禀赋,通过自己的生活过程,每个人成为有着独特爱好、情感与需要的人。因此,一方面,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基本内容与条件上具有公共性与普遍性;另一方面,每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必然具有个体性与特殊性。美好生活意味着社会可以为个体提供多样的美好生活的可能与条件,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能力与需要,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现自身天赋与能力,成为有个性的个人。从整体观之,美好生活就是美美与共的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注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64页。

[4][英]戴维·米勒:《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李里峰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3页。

[5][美]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李世祥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2页。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78页。

[7]同上,第25~26页。

[8][美]迈克尔·桑德尔:《公共哲学:政治中的道德问题》,朱东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页。

[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07页。

[10]《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1页。

[11][英]王尔德:《谎言的衰朽》,载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3页。

[14]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3页。

[15]同上,第210页。

[16]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12页。

[17][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8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7页。

[20]《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