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对美好生活的多元见解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寻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比如古希腊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与德性、共同生活紧密相联,中世纪人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则笼罩在宗教精神之下,近代西方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则普遍相信通过理性的谋划可以实现美好生活。与历史上的这些时代相比,现代西方人和哲学家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难以用上述任何一个特征来概括,产生于各个时代与文化背景下的美好生活理念共时地存在于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可能是对这一状况最适当的描述。
在现代西方社会,美好生活是一个难题,也是普通个体与哲学家们的核心关切。在上帝被拉下神坛之后,理性取而代之,但是马上就遭受质疑与批判,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社会能够提供的价值选择越来越多,再也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美好生活方案可以赢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在诸多对于美好生活的见解中,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以下五种主要但并非彼此完全区隔开来的潮流:
第一,发展主义和工具主义视野下的美好生活。在理论上对理性主义及其后果的反思早已开始并且十分深刻,但是在资本逻辑下,这种反思显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地贯彻到行动中。今天,不能片面追求物质满足与经济效益,应当追求可持续发展、和谐共在至少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但是将自然作为掠夺对象、竭泽而渔以满足自己贪欲的生活模式仍然大有市场,只不过这一切发生得更为隐蔽,许多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将发展的代价、贪欲的后果转嫁给其他民族和地区。
第二,政治自由主义视野中的美好生活。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它以自由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主张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任何组织、个人都不能干涉这一自由。在政治自由主义的视野下,什么是美好生活、是否以及怎样实现美好生活都是无需讨论的私人话题。比如,对当代影响最大的政治自由主义的代表罗尔斯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不应该以任何特定的善观念为基础,而应当在各种道德理论间保持中立,使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形成关于善的理解。这样,什么是美好生活应该由个体自身来认定,国家只需要在人们共同认可的原则下提供维持基本政治秩序的保障。在此基础上,个体完全依据自己的判断和能力、不受干涉地享受私人的幸福。
第三,古典政治哲学的美好生活观念的当代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论题十分明确,那就是美好生活问题。不过,在当代社会,自上而下地推行一种美好生活的模版已经不可能。在被自由主义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西方社会,公共政治生活的衰落、个体生活的无序与放纵令众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的美好生活并非私人议题,它依赖于和谐有序的共同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需要一些共同价值的引导。在这种背景下,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应运而生,古典政治哲学中关于美好生活的观念开始复兴,施特劳斯、哈贝马斯、泰勒、桑德尔、麦金泰尔等当代著名哲学家都是这股潮流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四,审美化的美好生活观念。在焦虑、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得不投身于其中的日常生活感到厌烦,很多人被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的栖居”所鼓励,认为审美化的优雅而精致的生活就是美好生活。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率先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生活中,消弭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将艺术生活化或将生活艺术化,着迷于精致的小玩意儿,成为很多人从无聊的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的途径。
第五,宗教意义上的美好生活方案。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至十分高的水平,但是宗教在现代社会仍然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信仰自由是个体的基本权利,不同宗教都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方案,并为不同数量的人群所信奉与追求,宗教仍然并将持续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