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加明显的比较性

(四)愈加明显的比较性

人是社会性存在,是通过与他人交往来构建自己的生活,也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对自己的观点、能力、生活状况作出评价。比较是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人们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是否美好的判断往往没有一个纯粹客观的标准,而是在比较中形成的。总体而言,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状况是否美好的判断主要基于两个维度的比较。一个是纵向的比较。如果人们认为今天比昨天好,未来可以预期到比今天好,那么人们就倾向于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反之亦然。另一个是横向的比较,即与“他者”比较。当人们感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至少某些方面优于他人时,人们就倾向于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

就第一个维度的比较而言,应当说,除去极少数的情况,绝大部分人们的生活状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在人们拥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之后,就会把这种更好的生活作为生活的“常态”加以确认,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一切不符合这种“常态”的生活细节都被视为反常。这种比较具有强烈的不可逆性,以致任何细小的倒退都可能被看成极大的不美好,从而影响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日益公开、透明的时代,人们的横向比较更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生活是否美好的评价。人们更多不是将今天的生活跟自己的过去相比,发现当下生活的“美好”,而是跟他人的生活相比,看到自己生活的“不美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总体上无疑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一方面,人们向外看,发现了我们的生活与西方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存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人们更多地体验到与别的地区、别的行业、别的单位,甚至与自己的朋友、同学、亲人间的差距。马克思曾经以住房为例对此作出生动的分析:“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5]随着社会交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好生活需要的这种比较特征一定会愈加强化,由于人们能够更为迅速、清楚地掌握他者的生活状态,美好生活的“历史水平线”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与此同时,生活中的“不美好”也在这种背景下加倍暴露、凸显出来,甚至有可能成为不堪忍受的对象。

“美”或“好”从来都是相对的,总是有程度之别的,“美好生活”亦如此。在中文语境下,“美好生活”的使用激发了人们的丰富想象,打开了一个无限延展的可能空间。然而生活和历史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有美好和更美好,但不会有最美好。一定程度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促成现实的美好生活,但现实的美好生活又总是生成新的、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不平衡不充分其实是发展面临的永恒问题,彻底、绝对的平衡和充分也就意味着发展的停滞或终结,只有通过不平衡不充分到新的平衡充分再到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如此往复,螺旋式前进,发展才成为可能。因此,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可能被绝对地满足,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心理准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当然,从较低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到较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本身就是美好的。而且事实上,这正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深层、强劲而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