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基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好的文化生活对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改善文化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破除文化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创新文化建设理论、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使人民享有日益美好的文化生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要为目的,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1949年,全国有公共图书馆55个,文化馆896个,基本没有乡镇文化站。1949年以后,我国不断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从“六五”开始,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2004年开始,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制度;2005年,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上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改善文化民生的措施逐渐推开;2012年,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89册;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52.13平方米;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52.17万场次。202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45个,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580.45万件。在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2.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此后,我国文化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建立起多门类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文化产业的总体增长均明显高于GDP的总体增长。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5万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2016年增长10.8%。2018年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2017年增长8.2%,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9.1万家,从业人员151.14万人。短短十几年间,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电视剧大国、广播大国、动漫大国,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是21世纪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重要原因。
3.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文学艺术是重要的文化领域,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得益于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我国文艺人才不断涌现,文艺队伍日益壮大。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文艺组织、新文艺团体、新文艺聚落、新文艺个体工作者活跃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展茅盾文学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一系列全国性评奖活动的激励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得到了充分激发。改革开放以后,文艺作品数量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仅从电影行业看,1979年我国仅生产故事影片67部,2017年我国一年就生产故事影片798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72部。文艺作品的质量大幅度提升,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关注现实、拥抱时代,创作了不少宣扬主旋律、正能量的优质作品。比如在文学界就产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优秀的作品,以莫言、残雪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的不少作品获得了世界认可。文艺作品的形式日趋多样,文艺工作者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杂技、曲艺、书法和民间文艺等各个领域都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互联网时代更是创新了文艺形态与文艺观念,网络文学、网游与动漫等新文艺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约2130万人,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2905.9万种。今天,我国的文艺创作繁荣兴旺,文艺作品精彩纷呈,文艺活动蓬勃开展,为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4.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各方面的联系与交流都不断加强,日趋活跃的国际文化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文化交流上主要体现为“引进来”,2013年12月,我国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构建更加全面的文化交流关系。目前,我国已经与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在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中国人民可以十分便利地获取国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参加国际文化活动,开拓文化视野;另一方面,我们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输出文化产品,在对世界性的文化生产的积极生产中强化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5.网络文化加速发展
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还是一种文化形态。随着计算机、网络,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网络世界中,一切事物都表现出开放、易得、高速变动、相互影响的特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观念悄然兴起,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全面地影响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21世纪以来,党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建立了一系列网络文化管理的制度规范,使我国网络文化整体实现有序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5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3%,其中手机网民达10.07亿;我国网站数量为418万个,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人均上网时长为27.9小时,其中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音频类应用所占总时长超过一半。网络已经成为人民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平台,数字文化产品越来越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给人民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开阔的空间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