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经济生活实现巨大发展

(二)人民的经济生活实现巨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为目的,不断探索组织经济生活的方式和创造美好经济生活的手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创造了数十年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基本建成,经济体格逐渐强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就确立了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组织经济生活的方式,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总体而言,基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状况与历史任务,我国先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全面改造,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采取计划经济的经济发展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了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实现了生产力和人民物质生产水平的明显提升,奠定了人民经济生活基本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经济体制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创新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充分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最终造就了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

七十多年来,我国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发展到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稳居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位。2007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又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GDP总量超过114亿元人民币(约17.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8.45%(1978年中国占世界GDP总量为1.8%),支撑起这种增长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均9.4%的增长率。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自2006年开始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稳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比重大幅度提高。

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显著改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同主题、不同侧重点的制度创新,经济生活的发展提出制度创新的要求,制度创新则激发经济生活的活力,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我国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持续改善: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等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人民的就业渠道,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得中国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就业,2019年中国女性的就业率为49.08%,与世界平均女性就业率大致持平。在人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方面,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时,我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84%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人,贫困发生率为97.5%,而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1660万人,比1978年减少7.5亿人,贫困发生率1.7%,比1978年下降95.8个百分点,2021年我们更是通过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16元(按当年汇率约为250美元),202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至80976元(约12551美元),我国已经迈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在生产力与社会物质财富巨大增长、就业与收入状况极大改善的基础上,各种物资供应充足、商品琳琅满目,人民的日常消费不断丰富、升级、多元化、个性化,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迅速普及,手机、计算机等信息产品从无到有,汽车、住房、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家庭重要的生活消费。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202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0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私人汽车拥有量为30151万辆,国内游客32.46亿人次,旅游总消费2.9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