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诗歌对美好生活的最初描述

(一)早期诗歌对美好生活的最初描述

在理论与哲学的反思之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开始往往是以素朴的、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最早就可以追溯至早期的诗歌。

在被视为中国诗歌之祖的先秦诗歌《击壤歌》中,描绘了这样的生活场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诗歌已有4000年历史,其中描绘的是先民最普通的生活,也是古人生活的理想。在作者看来,如果能过上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美滋滋的生活,帝王的权力也无需艳羡。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也包含着大量人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比如,《魏风·硕鼠》中将统治者比作硕鼠,对统治阶级的盘剥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表达了对“乐土”“乐国”“乐郊”的向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值得一提的是,自《诗经》始,“乐”就始终贯穿在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中,可能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培育了中国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提倡追求内心喜乐的生存方式。

在《诗经》的《国风·王风·兔爰》中还有如下诗句:“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这首诗将小人比作兔,将君子比作雉,诗中谈到小人逍遥自在,君子却遭受磨难,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将“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进行比较,刻画出人们在历史变迁中人生境遇的改变,表达了对现在所处社会的厌恶,以及对过去没有战乱、灾害、劳役,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的怀恋。

此外,《诗经》还最早提出了“小康”的社会理想。《诗经·大雅·民劳篇》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了,应该得到安乐的生活,这样才能国家强盛、四方安定。“小康”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在现代中国更是被共产党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这些早期诗歌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关于美好生活设想的胚芽。当然,限于当时劳动阶层的认识水平,他们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比较简朴、感性,还远远没有达到形成明确而完整的认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