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描述

(四)列宁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人类解放的事业,他们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相继辞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跌入了低谷,列宁在此时继承和推进了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伟大事业,使共产主义由理论走向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真诚信奉马克思主义,他为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所描绘的人类未来美好生活图景所激励,研读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19]列宁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他著书立说,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场景有许多具体的设想。

在1894年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列宁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是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

在1903年的《告贫苦农民》中,列宁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20]

在1905年的《对维·加里宁〈农民代表大会〉一文作的两处增补》中,列宁分析了未来社会的经济特征:“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要求把土地和工厂交给按照总计划组织大生产(而不是分散的小生产)的全体劳动者。”[21]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计划经济,没有贫富差别,人人劳动,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社会主义就是当时列宁向往的未来完美社会。

1917年,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列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我们党看得更远些:社会主义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而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2]

在1919年写作的《伟大的创举》中,列宁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基于先进技术与工人自觉奉献创造出来的劳动生产率:“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3]

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文献》中,列宁又从倡导共产主义道德的角度把“共产主义”理解为自愿地、无报酬地或无报酬差别地为社会劳动。列宁还常常谈到,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美好生活的设想无疑带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他的这些认识直接地是从他当时面对的革命与建设实际出发的,这些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共产主义和未来的美好生活蓝图的理解的时代化与具体化。应当肯定,列宁所作出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人类在对美好生活的现实寻求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给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