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后,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更加清晰、具体与全面。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其中专门对农民的小康生活进行了描绘:广大农民温饱有余,生活资料更加丰富,居住环境有一定改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到了21世纪,在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传统社会中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成为了现实,但是总体小康意味着我们国家当时处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更高水平、更全面、更平衡的全面小康理想应运而生。
全面小康首先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体而言,就是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次,全面小康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全面小康还意味着发展走向均衡。具体而言,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39]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还同时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0]江泽民认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人越全面发展,就能创造越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富足;社会越发展,就越能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进入小康社会,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但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仅仅达到总体小康水平仍然不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个体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才能极大丰富,个体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都是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的来说,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要拨乱反正,设法使中国走上正确、可行的发展道路,主要关注如何使人民实现温饱,进而使人民富起来,使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基本的物质基础。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活力得到激发,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小康”社会对中国人民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可行的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信念;另一方面则从更多角度来看待现代化与小康目标,也能更具体、更长远地设定关于美好生活的发展规划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