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在世(在世界中)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二)确认在世(在世界中)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天地万物,人居其间。人类生生不息,世代更替,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确证着自己不同于其他万物的本质特征;作为众多个体,展现着无数精彩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或大气磅礴,或静谧陶然;或万众瞩目,或桃李无言,都是不可复制的风景。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前提,那就是我们首先得活着。“死去原知万事空”,活着,一切才有可能。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一语中的:人必须“在世界之中存在”(In der Welt sein),即在世。

在中国人看来,活着就是在世,所谓人生在世。从时间上说,所谓在世就是出世(出生)与去世(死亡)之间的状态;从空间上说,所谓在世就是“在世界中”。其实,“世界”是既指涉时间又指涉空间的概念。汉语中的“世界”本是从印度而来的佛教用语,过去、现在、未来曰“世”,天上、地下、人间曰“界”。因此,“在世”也就可以理解为“在世界中”了。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人也不例外。“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2]现实的人须臾也不能离开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说,“在世”或“在世界中”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我们所说的世界有着十分复杂的含义,在比较普遍地被接受的含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就是指整个宇宙。中国古人认为:“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淮南子·齐俗训》)狭义的世界一般指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尤其是生物圈。人所在的现实世界(人直接交往的世界)一般又可以分为三部分:自然、社会和人。当然,一般而言,人们所说的自然界是特指人类所直接依赖的地球,它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和动物,它们都是以自发的、无目的的方式存在着的。现代科学证明,我们所在的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前,此后,随着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逐渐从无机界中产生出生命,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直到三四百万年前才诞生了人类。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社会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所以当我们说“人在世界中”的时候,也就是指“人在自然中”“人在社会中”“人在人中”三者的统一。

所谓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的一切都以存在为前提和起点。万物存在,生物生存,而人则是生活,生活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所谓美好生活(good life)和幸福(well being)就是人的一种理想的、好的存在状态,是人的本质得到圆满实现的状态——康德甚至说:“幸福是我们一切偏好的满足(既在广度上就满足的杂多性而言,也在深度上就程度而言,还在绵延上就存续而言)。”[3]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们存在的意义乃是为了更好的存在。人生就是从在世(being)到好的在世状态(well being),这并不需要繁琐的逻辑推理,而是需要每个人的人生领悟。因此,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幸福就是人生意义的自澄明。

这样的领悟也带来一种崇生、厚生的底线思维。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人最基本、最底线的需要是生理的满足。当然,活着、在世、有生命的状态还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就是健康。世界对每个人而言就是人的世界,是他所及的世界。身体是最原始的“本钱”,没有了好的身体,其他都谈不上;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世界。因此,热爱世界首先要爱惜自己,爱惜自己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任何更高层次的追求都应该以此为底线。古人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礼记·大学》)这值得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当代人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