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更好生态环境的现实诉求

(三)人民对更好生态环境的现实诉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的、长远性的工作。今天,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快速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国家越来越美丽,人民生活因而越来越幸福。新时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也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但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并不稳固,环境治理的挑战依然严竣。从思想认识、战略定位的层面而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了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面对生态环境挑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应对。新时代人民期望的是将思想认识落到实处、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发展,新时代人民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更快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资源、空气、土壤的污染则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的损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急迫。目前,我国在污染防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仍然是世界上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因此,对人民来说,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是要继续深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解决这些损害人民群众生态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尽快享有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的美好生存环境。

2.更大力度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生态系统的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都明显提高。但是我国生态系统仍然面临严竣挑战,如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占;部分区域存在突出的生态退化问题;优质的生态资源供给仍然十分不足;人均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尚且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人民期望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力度,构建平衡、稳定、多样、健康的生态系统。

3.更加普遍的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在于建立绿色发展模式。目前,绿色发展模式在一些地区和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但是从全国层面来看,绿色发展模式的全面建立还需要一定时间。比如,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还在复制东部地区原来的发展模式,“散乱污”企业的清理整顿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一步治理;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基础设施十分缺乏,生态修复困难重重;环保产业整体还不够发达,整体存在核心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因此,人民期望通过更有力的措施、更大的投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全国上下一盘棋,全面摒弃粗放增长模式,真正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4.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既是发展方式问题,又是生活方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由生产活动引起的,也是由人们不健康、不合理、侈奢浪费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用无止境的消费来定义幸福是肤浅的,而且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度的负担。当前,不少人不仅自觉地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而且提出应当通过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整个社会人人具有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普遍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身体力行地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形成健康生活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