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日益广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与动物永远是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内容、种类、范围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都会不断发展,“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2]。人的需要和人的实践处于永恒的辩证互动中,实践的发展是人的需要丰富与提升的过程,人的需要也是实践进展的动力,已经获得满足的需要会催生出新的、更多的需要,以及新的、更多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历史的进步就是在需要的不断产生与满足中实现的。
美好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切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都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其所处社会发展状况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在不同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党着重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需要。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则成为了主要问题。就人民的主观感受而言,只要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就倾向于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作出肯定的评价。当然,当时的人民并非没有其他方面的需要,但是由于物质的极端贫乏,这些需要即便存在也下降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没有成为急迫的、主要的、普遍的和显性的需要。
受到现实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客观限制,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曾经不可避免地感性化、物化和单一化。在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的家乡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老百姓曾经最为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山上绿油油,牛羊到处走,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住头”。无独有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经对共产主义有过这样的憧憬:共产主义就是每天都能吃上土豆烧牛肉。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论断当然不合时宜,也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设想相去甚远。但是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却又十分可以理解,贫穷的确限制了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黑格尔曾经深刻地指出:“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并且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所未有地丰满起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与种类都极大地丰富。在原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了新的需要,一些在原有的条件下被阶段性忽略的需要则日益凸显,比如人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需要;比如基于客观条件的改善的尊严、体面、自由、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等带有深厚主观色彩的需要等;比如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追求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等等。正如习近平所说,共产主义绝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由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与扩展,“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合乎当下实际,而是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取而代之。
今天,人民据以衡量生活是否美好的因素是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需要是否得到全面满足,只有这些需要都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满足,人民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才能显著提升,社会的整体安定、和谐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当然,必须强调,人民需要的内容与种类变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就可以忽略。恰恰相反,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发展,并且始终构成美好生活的基础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