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的医药交流

1.中朝的医药交流

中朝山水相连,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便十分密切,医药交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西汉时,便已经有中朝之间医药卫生等方面交流的记载。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医药交流更为频繁。随着佛教的传播,当时前往朝鲜半岛的中国僧侣顺道、阿道、墨胡子等人边传教,边施行治疗,曾一度在朝鲜盛行所谓的僧侣医学。561年,吴人知聪携内外典《本草经》《明堂图》等164卷医药书赴日,途中路经朝鲜半岛,也进一步地促进了医学的交流。此外,中朝间的药品此时期交往亦较密切。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里收载了高丽、百济所产的药材,且对药材形状和药性做了详细记述,如对人参的记述:“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再如对款冬花的记述:“次出高丽、百济,其花乃似大菊花。”这些都是中朝间药物交流的佐证。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广泛吸收了中国的医事制度。693年,新罗置医学博士2人,以中国医籍《本草经》《甲乙经》《素问》《针经》《脉经》《明堂经》《难经》等教授学生。诸多的中医学典籍如《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等陆续传入朝鲜半岛。公元796年,唐政府命翰林医官校定《广利方》《广济方》,并颁行天下。新罗特意遣使向唐政府请求获取该书。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谢赐广利方表》一文正为此事而作,其中明言“中使某至,奉某月日敕书手诏,赐臣《元集要广利方》五卷者”。与此同时,朝鲜医药的踪迹在中国的应用日广,人参、牛黄、昆布、芝草等朝鲜药材在中国的本草著作中时有出现,如《本草拾遗》载有新罗所产药材蓝藤根、大叶藻和昆布等;还有一些与朝鲜相关的医药方剂也被中国方书收录,如《外台秘要》记载了“高丽老师方”;《证类本草·威灵仙》下记录了通医药的“新罗僧”。

宋金元时期,中朝医药交往非常密切。宋真宗曾赠送朝鲜使节《太平圣惠方》1 000卷;宋徽宗亦赠送过《太平圣惠方》和《神医普救方》。根据史书的记载,双方医官的来往频繁,宋朝曾屡次派遣医官计百余人前往诊疗或任教。如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宋遣医官王愉和徐光赴高丽;熙宁七年(1074),宋又遣扬州医助教马世安等8人赴高丽。神宗元丰元年(1078),高丽君主因患风痹症向宋神宗请求派医,宋神宗遣翰林医官邢慥、朱道能、沈绅、邵伦及等八十余人,带百种药材前往为文宗治病。1297年,元遣太医王得中、郭耕去高丽。与此同时,朝鲜也曾派医生来中国进行医疗活动。如1296年,元世祖有病请高丽派良医,高丽先后两次派尚药侍医薛景成为元帝治病,元世祖帝“赏赐甚厚”;1267年,元世祖患脚肿病,曾派9名使者前往高丽寻求一种鱼皮做的鞋来治疗脚疾。而在医事制度方面,高丽仿照唐制设置机构,授与职衔,实施医学教育和医业科举制度;置大医监、尚药局等机构和大医监、监、小监、丞、博士、医正、御医、直长等职衔;三京十道设医学博士,教授医学;实施医业科举,考试科目为《素问》《甲乙经》《明堂经》《脉经》《针经》《刘涓子方》《痈疽论》《本草经》等中国医书,后又增加《和剂局方》等。1226年,朝鲜医家崔宗峻以中国的《本草经》《千金方》《素问》《太平圣惠方》等为基础,撰写了《御医撮要方》。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此时期保存和刊行了不少中医典籍。如1058年,朝鲜翻刻了《黄帝八十一难经》。朝鲜所收藏的中国医书善本较多,高丽宣宗帝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遣使来呈送《黄帝针经》善本9卷,而当时,《针经》在中国已然亡佚,遂以此为底本重新颁行。

明代,朝鲜政府不但聘中国医生前往诊病教授,而且派本国医生到中国学习,收集并列行中国医书,鼓励输入中国药材,推行“乡药化”,编写了《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和《寿养丛书类聚》等,为中朝医药交流做出了贡献。永乐二十一年(1423)和宣德五年(1430),朝鲜曾两次邀请明太医院周永中和高文中前来鉴定本国药草的真伪。1425年,明使随员太医张本立和辽东医人何让赴朝为朝鲜世宗王诊病,并传授医方。宣德二年(1427)明使随员医人王贤去朝,参与朝鲜世宗王疾病的诊疗。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明医官潘继等应朝鲜宣祖王邀请赴朝从事诊疗。永乐十九年(1421)十月,朝鲜派黄子厚来中国,广求朝鲜不产的药材。1617年,朝鲜陪臣随医崔顺立等来中国求教医药问题,问答内容由傅懋先撰成《医学疑问》一书。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太医许浚奉命编纂了《东医宝鉴》,全书共25卷25册,从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五个方面,对中国和朝鲜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病症医方、药物方剂和针灸等进行全面综合,于1613年11月以朝鲜内医院刊本刊行。

清代前中期,中朝之间的医药交流亦保持密切交往,1722年,康熙帝亲自派遣多名太医前往朝鲜为景宗王治疗疾病。《万病回春》《医学入门》等中医书籍分别于1750年和1820年翻刻刊行,对此时期朝鲜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在刊刻后不久,便于17世纪流传到朝鲜。清代著作《医宗金鉴》也于18世纪末传去朝鲜。朝鲜法医学家具实奎以中国法医书《无冤录》《洗冤录》和《平冤录》为基础,结合朝鲜的实情作增删,撰写了《增修无冤录》上、下篇,分别于1792年和1797年两次刊行并颁布全国。与此同时,朝鲜的部分医书也传入到中国,如1738年,朝鲜赠送清政府使节《东医宝鉴》,此后,《广济秘笈》《济众新编》《医宗损益》等朝鲜医书也相继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