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医事足迹
近代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发扬中医医术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经历多种多样,是海外华人在外打拼的缩影,也是中医药在海外传播的典型故事。简单罗列几位,供读者参考。
图8 中央国医馆美国分馆第二届全体职员合影(1936年12月15日美国旧金山)
(1)泰国华侨林瑾庵,字没尘,祖籍广东潮阳,为福建西河九牧林氏后人。幼年随父到上海营商,先后师从松江沈玉麟习内科,宁波陆作舟习外科,山东朱文彪习针灸。后参加黄花岗起义,因失败远走新加坡,期间以行医为生。
1912年又转至泰国,“见旅暹华侨国医流品复杂,非纠集同志研究改进不可”。故与旅泰中医黄某等人倡议成立医学研究社中华赠医所,后又与广东惠来的吴子东、潮安庄济良、澄海林俊业、梅县周易门、福建林云樵等组织旅暹中医学术研究会,相互研讨中医学术。后该会在曼谷天华医院成立“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暹罗特别分会”,林瑾庵为监管委员。他同时还任《华暹日报》及《侨声报》笔政,上海光华医药杂志社又聘他为暹罗分社社长。
虽然身居海外,林瑾庵热衷于宣传中国传统医药学,发扬光大中医临床医术,陆续出版了《治疗效验录》《读书一得记》。
(2)泰国华侨刘继宾等人于1905年在曼谷创办天华医院,在开诊之时,泰国五世王朱拉隆功亲自到场,并御批其“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17]。该院以“施医赠药、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为办院方针,为患者免费治疗。此外,在泰国黄其璋、郑鸿逵等人创建中华赠医所也颇有名气,该所既研究学术,有赠医送药[18]。
(3)菲律宾华侨苏必辉是当地著名中医师,他祖籍福建南安县,父苏应时为南安地区名中医。苏必辉继承父业,早年曾在家乡行医,1920年38岁时到菲律宾挂牌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声名日著。两年后,他在马尼拉创办寿鹤堂药店。该店不仅售药,而且设有中医诊所。后来又组织成立了菲律宾中华医学会,并亲任会长。行医治病之余,他还热心公益,成为当时菲律宾华侨界名人。
(4)饶师泉(1915—2000),广东大埔人。1933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6年转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学习一年毕业,1937年秋,赴宁波吴涵秋创办的宁波国医专门学校任教。时值淞沪会战,战事迫近宁波,学校停课,因此取道上海返回广东。1938年春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执业,参与创办“雪兰莪中国医学会”,被聘为《马华日报》医学周刊编辑,为读者解答医学问题,并发表医学心得。后出版《医学新声》(季刊)。1947年参与新加坡中医界组织的中医学会,1948年出任中马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及理事长。后任马来西亚中医学院院长,创办“中华施诊所”等,著有《饶师泉医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