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汉医学家的书信交流
2025年09月26日
3.中医和汉医学家的书信交流
除了亲自来沪考察交流,两国医家间的书信交流也颇为频秘,以与我国医药学者互动最为密切的汤本求真为例,他与数位医家有关医学理论切磋的书信往来在当时上海的《光华医药杂志》《医界春秋》《世界医报》等杂志上刊出。
例如:1935年名医吴汉仙将自己所撰写的《医界之警铎》寄给汤本求真,希望汤本能写序,汤本复信:
汉仙社长殿,九月一日,承赐《医界之警铎》一书,厚意隆情,至深感谢,拜诵大著,识见高迈,钦佩遥深,但关于《伤寒论》之方剂,尚未能一律使用。如依拙见,除伯州散及解毒丸(甘汞配合剂)外,无论如何疾病,《伤寒论》之方剂,皆可治之,至云内伤发热,则使用补中益气汤,似以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为善,拙见如此,高明以为然否。(昭和十年九月十二日)
大致是说伤寒与内伤发热之症,可统一用药,无须分门别类。另外汤本对于书中关于“内伤寒热所用补中益气汤”有所歧义,他认为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更好。
吴汉仙于是复信陈述自己的见解,并剖析汤本氏的纰漏。指出内伤有气血阴阳之虚的区别,应首先分清内伤类型,再投药,而不是一概以伤寒经方应对。前者是金元时方,而后者是伤寒经方。而汤本求真好于经方,是一位典型的古方派医者,他对于唐汉及近代的书,可能未曾深入了解,比如“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明代赵养葵的《医贯》”等,均有论证,当时汤本若是可以细细研读,必定能发现自己言论的纰漏。
汤本求真主张化归从简,所以对中国的经方很感兴趣,而中国学者所整理的书目医理,分类繁杂,强调审证求因,灵机活变。中日两国医者的这种差异,通过两位的信件往来,可以互相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