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的汇通

3.中西医学的汇通

西医的传入与发展,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医一统天下的格局,带来了新的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国医学,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医学。但是毋庸讳言,虽然西医涌入势不可挡,但是近代的中医学总体上仍然是医疗的主要力量。即便是到了西医发展迅速的民国时期,当时全国仍只有2万名西医,而中医却多达50万人,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和内陆城市中,中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民众基础,广大民众主要仍然依靠中医药来防治和治疗疾病。可以说,在近代中医仍然在医疗卫生保健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因此,如何调和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是当时中西医界都面临的重要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沟通中西医学的途径,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的异同和优劣、长短,在比较与汇通中维护宣传中医学理论,成为近代医学史上一个重要课题。

19世纪中后期,在中西医之争尚不明显,更谈不上激烈的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医家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两种医学的长短异同,如王学权、王孟英、陈定泰、罗定昌、合信等都是当时的代表性人物。以陈定泰为例,陈在其所著《医谈传真》(1844)一书中,将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脏腑图”与西洋人所绘“解剖图”加以对比。在来华的外籍医生中也有人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英人合信可谓最早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到30世纪初期,中国医学界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在对中西医的对比交流之中,一些中医界的人士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近代医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余波迄今未息。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钝等,以唐宗海为例,他力主顺乎潮流,是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强调“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时人对唐宗海为中西医汇通所进行的努力予以认可,如《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种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整体来看,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在提倡向西医学习的同时,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医之长,如整体观、脏腑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的方法等,而把吸取西方医学的科学方法作为发展中医学途径之一,尽管是初步的尝试,但他们的工作无疑是有益的,所留下的经验教训也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