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医史博物馆

3.医史博物馆

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即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史专科博物馆,她成立于1938年5月,是中华医学会附设机构,在中华医学总会所内成立[2],其最初落址于上海池滨路41号(即今慈溪路7号)。现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江校区(图25)。

这所博物馆的创设源于伍连德与王吉民合作。二人在撰写《中国医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了许多医史文物,并在中华医学会内设置“医史陈列室”和“中医图书室”。为了扩大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二人觉得除了撰写相关文章论证,有必要将中国医学的实物对外展示,以便更全面体现中国医学的久远历史。

图25 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1937年4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举行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王吉民在会上发表《筹设中国医史陈列馆刍议》一文,文中明确地谈到筹建医史博物馆的三个目的:一是收集历代医史文物,“妥为保存,以免散失”,并使“国粹不致外流”;二是将所收藏文物,“供学者研究,藉以考察医学之变迁,治疗之演进”;三是“对学生为有效之教授方法,对民众可作宣传医药常识之利器。”[3]

会议期间举办了“医史文献展览会”,展品2 000余件,有制药工具、药瓶、针灸与外科工具、中医古籍、医家传记与画像和医事画等。展览会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上海《申报》等多家报纸予以一致好评。

展览会结束后,部分展品留作筹办医史博物馆的陈列品,经一年多努力筹措,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于1938年开馆,王吉民任馆长。开馆之后不及一年,淞沪会战,上海陷入战火之中。为保护文物和古籍的安全,王吉民将它们分散转移至留沪国际友人、同道家中。同时,由于时局动荡,市面上流落的文物也增加,王吉民还加紧搜集。如从杭州抢运智果寺住持僧清华收藏的《珍藏医书类目》,往返一个多月才将此书安全运抵上海。

经过王吉民等人的妥善保管,战后医史博物馆得以重建。1946年12月,在中华医学会大礼堂再次举办“医史文献展览会”;1947年3月与上海中医学院合办“历代医药文献展览会”。

上海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成立最早,医学文物收藏最多,历代医学文献和20世纪20~30年代全国医药期刊收藏量最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医史专业博物馆。馆藏文物如:小型针灸铜人为1744年乾隆皇帝授命铸造,还有明代的炼丹炉、明末傅青主行书立轴、清代叶天士处方等,十分珍贵,已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该馆在中外医学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7月,洛氏基金委员会E.Scharrer医师夫妇等参观博物馆。宋大仁医师赠送十二张医药方面的照片[4]。1939年6月,海深德医师将其收藏借给医史博物馆陈列,并捐赠200年前的麻风文献照片。同月有曾著《中国医学》一书的前柏林医学史教授许保德医师至馆参观[5]。1941年11月22日,北平地理生物研究院劳博士及时年担任震旦大学细菌学教授的孟博士,在震旦大学生理学教授吴瑞云医师的陪同下,赴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参观。并且,劳博士又于1942年春与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合作举办中华药物展览[6]。1942年,著名的英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也参观访问了医学史博物馆。1988年,李约瑟专门致函祝贺医史博物馆创立50周年时提道:“值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成立50周年之际,我与鲁桂珍博士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向你们寄去贺信,请接受我们热烈的祝贺。我们清楚地记得,由于王吉民医师的努力,至1946年战争结束时,博物馆已崭露头角,以后,你们使它不断发展壮大。”李约瑟的致函肯定了王吉民对博物馆的巨大贡献。

该馆也是医史研究、教书育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为各类研究机构提供文献资料查阅,接待了各类学生民众的参观访问,承担了科教片《针刺麻醉》和电影《李时珍》的拍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