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草文献

2.本草文献

中医的药物学书籍在海外传播最广,影响最深的非《本草纲目》莫属。明代李时珍编撰的这部药物学专著,自成书以来,先后被翻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因此,我们以该书为例,来探讨中药学书籍的海外影响。

《本草纲目》约成书于1578年,在17世纪初传入日本,日本医家竞相传抄并注解,林道春的专著《多识篇》《本草纲目注》是目前所见最早介绍《本草纲目》的日本著作。在18世纪,《本草纲目》传入朝鲜,朝鲜近代名医池锡永(1855—1935,字公胤)将该书中与朝鲜医药实际有关的部分编撰成《本草英华》。1872年,琉球使臣吕凤仪携带《本草纲目》返回琉球,并撰写《琉球百问》来传播和弘扬中国本草学的研究成果。在亚洲其他国家,如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都发现有《本草纲目》的踪迹。

17世纪末、18世纪初,《本草纲目》已经传入欧洲。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本草纲目》的江西本、英德堂本和张云中本,法国巴黎的国民图书馆藏有《本草纲目》的太和堂本、张朝璘本、本立堂本、三乐斋本和芥子园本。德国柏林的旧普鲁士国立图书馆还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1596年金陵本及1603年江西本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中植物的分类纲目分明,便于医药学家的参考应用,奠定了我国博物学的基础。这种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之一。因此,引起欧洲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1682年卜弥格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拉丁文的《中医范本》,其中的本草内容皆来自于《本草纲目》。1735年,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将《本草纲目》卷首部分摘译法文,使得《本草纲目》在欧洲迅速传开。1748年,该书又被翻译成德文。1771—1777年,俄文版《本草纲目》在圣彼得堡出版。在20世纪初,美国教授米尔斯和朝鲜同事将《本草纲目》译出40余册,后因返国而中断工作。他在1920年将稿本及标本转交给英国学者伊博恩,伊氏与刘汝强、朴柱秉等人合作,最终将《本草纲目》的大部分内容英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