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的历程与分歧

一、汇通的历程与分歧

在西医进入中国的初期,虽然列强的枪炮已经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对大部分国人而言还很陌生,在疾病治疗的效验上,西医尚无明显优势,加之药物贸易还不发达,西药没有大量进入中国,西医也没有获得竭力的追捧,中医在整个社会医疗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但进入近代之后,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甚至有部分人在接受了近代西方医学之后,全盘否定了传统医学,他们提出消灭中医的口号。例如余云岫、褚民谊、汪企张等人曾在国民政府中积极推行消灭旧医的行动,这些行动最终在1929年2月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上获得政府支持。虽然在社会各界的竭力反对之下,该提案最终被取消,但是中医在近代中国卫生体系中的主流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并随时都会陷入消亡的境地。因此通过中西汇通来改良中医,通过改良中医来保存传统医学,在当时的中医界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上海是近代汇通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涌现了一批致力于中西医汇通的医家,他们用自己所掌握的西医知识来解释中医的合理性,驳斥废除中医的言论,并试图采取中西汇通的观点来阐释中西医学,采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从而促进中西医学共同进步和发展。例如,著名中西汇通医家唐容川常年窝居沪上,他提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认为西医在“格物”方面,通过解剖学去了解人体,从细胞的微观层面去观察生命,重视病源和局部病灶的观察。于是提出“不妨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近代具有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医家也意识到西医存在的诸多不足,它仅针对病灶进行治病,着眼点过于局限,用药也仅基于试验结果,更不重视外界自然规律的影响。

这些探索中西医汇通的中医医家们,在论证中西医学互有相通之处,可以互补的同时,批驳了“中医不科学”的谬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医,使得中医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得以生存,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在近代中西医学汇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思想和理念的争论,本章试图列举其中一些重要内容来展现“中西医学汇通”在中外医学交流背景下的多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