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1874—1952)
图27 丁福保
字仲枯,号畴隐居士,又号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图27)。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入江阴南菁书院,遍读院中藏书。翌年中童子试,补无锡生员。次年应南京乡试未中,再进南菁书院。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上海东文学堂。在这些新式学堂里,丁福保接受了现代科学知识的熏陶,结识近代算学家华蘅芳,思想上开始有所转变。26岁时患上肺结核,久病不愈,遂潜心医学。自学《内经》、金元四大家著作及生理、卫生、解剖、药物等,并师从精通中西医学之名家赵元益,得其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上海自新医院院监,后设诊行医。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总督端方举办医科考试,获最优等内科医士证书,被派往日本考察,同时还获得盛宣怀的资助。在日期间,参观日本帝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东京小石川养育院,见识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在医药方面获得的巨大进步。此外,在意外发现国内早已散佚的唐代僧人慧琳所撰的《一切经音义》和辽代僧人希麟所撰的《续一切经音义》后,丁福保开始遍集日文西医书籍及流散日本之中医古籍珍本。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医院、疗养院。此时他已开始运用西医学的诊断方法,采用X光、显微镜等近代医疗设备,这使得他名声大盛。他创办中西医学研究会,主编《中西医学报》,对外宣传自己的中西医学观点。丁福保依据日文医药图书,先后编译七八十种医疗卫生书籍,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系统而全面地向国人介绍近代西方医学。这些书后来被编为《丁氏医学丛书》,在自己创办的“医学书局”出版。该丛书在德国、意大利的展览会上获得最优等奖牌。
在医学上,他主张中西并举,取长补短,互相贯通,使中医科学化,形成中国之新医学。丁氏诊病中西两法兼施,既用望闻问切中医传统诊疗方法,兼采理化检验及X线物理诊断技术,投之以中草药治疗,深得病家信任。
除了医学上的成就,丁福保还专注于佛学,其耗时三十年功夫编撰的《说文解字诂林》,成为文字训诂学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于右任评价说“实亦治《说文》者最便利之捷径也。”丁福保还编印了不少古代文学方面的书籍,如《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诗话续编》和《清诗话》等,至今都是研究文史学很好的参考资料。
丁福保治学通博,兴趣广泛,数学、医学、佛学、文学、古钱学、文字学及伦理道德等各个学术领域,无不涉猎。据统计,他先后编撰的书有191种[8],种类之多,当世无人可及。